伯鲧
《蜀王本纪》里的“柏灌”,实际上就是伯鲧,传说中是大禹的父亲。
在有些版本中写作伯雍、折权(实际应该是“搏权”)。
古代的“灌、雍、权”的发音都是gun,和“鲧”同音,所以那几个名字其实都是指伯鲧。
《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路史》说“高阳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从这些材料来看,鲧应该是高阳(颛顼)的孙子。
即: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
“骆明”这个名字在其他历史材料中很少出现,在《蜀王本纪》的一个版本里有“俾明”,应该是“骆明”的误认。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从这几句话来看,苗龙应该是昌意,融吾应该是颛顼,弄明应该是骆明,而“白犬”被误认成了“白马”,也就是说,“白犬”是正确的,“白马”是错误的。
在古代,“白犬”和“伯鲧”属于谐音,发音非常类似。
白犬 bak khyun,伯鲧 bak gun。
在金沙遗址出土了一种双手被反绑的石头人跪像:
笔者认为,这个跪坐石像就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
这个石像,是夏后氏为了留念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陷害的那段经历。这个石像显示出伯鲧一生中最凄惨的时辰,好像留念耶稣一生中最凄惨的时辰一样。
大禹
《蜀王本纪》里有“杜宇”,而“杜宇”和“大禹”在一些方言里完全同音。也就是说,杜宇就是大禹。只不过是《蜀王本纪》里的故事情节太荒唐,完全歪曲了历史现实。
笔者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玉边璋就是大禹的令牌。
甲骨文里的“文”,就是一个两腿叉开站着的人。
甲骨文里的“命”,就是一个戴着尖顶帽子跪着的人。
“文命”是西羌语Mun-gling,的音译,意为“太阳之洲”。(因为大禹出生在西羌地区,所以夏朝帝王的名字有很多都是西羌语)
《帝王世纪》中说大禹“两耳参漏,首戴钩钤”。就是两耳三漏,首戴纶巾。耳朵上有三个洞,头上戴着四川人经常戴的那种纶巾。
大禹,姒姓: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禹头像:
大禹,字高密:
“高密”一词是西羌语Gua-mi的音译,gua是“光明”的意思,和汉语的“光(guang)”、“炯(gong)”是同源词。mi是“人”的意思。
所以“高密”一词的意思就是“光明之人(带来光明的人)”。
有些人因为“禹”字里有一个“虫”字,就认为大禹和“虫”有关。
实际上,“虫”字的古音就是 lung(龙),是一条蛇的抽象。
“禹”字:
“禹”字是一条蛇(龙)加上了一个表示手的符号,所以有人就认为“禹”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抓蛇”、“抱蛇”。
笔者认为,那个符号在其他甲骨文的文字中确实是代表手的符号,但在“禹”字中代表的是大禹手中的三股叉,代表他是掌管大海的神,根本不是“抓蛇”、“抱蛇”的意思。
后来这个三股叉就变成了一种叫“耒耜”的治水工具。
历史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
在大禹的名字“文命”中,“文(mun)”是麻窝羌语“太阳”的意思,虽然和英语的moon基本同音,但英语的moon是表示月亮,而麻窝羌语的mun是表示太阳。
岷山的“岷”,汶川的“汶”,古音都是mun,所以都有可能是羌语mun(太阳)的音译,即“太阳之山”、“太阳之川”。
启
“鳖”字:
“启”字被误认成“敝(鳖)”:
《蜀王本纪》里的“鳖灵”,实际上是“启灵”的误认。“启灵”是西羌语Khri-gling(宝座之地)的音译,khri是“宝座”的意思,似乎也有“皇冠”的意思。吐蕃国王的名字里一般都带有这个khri,这个khri在现代藏语里的发音近似“赤”。古代的khri发音应该是近似“可利”的音,译为“启”或“开”。
蒲泽
在一些《蜀王本纪》的版本中,出现一个叫“蒲泽”的人名。此名一般出现在杜宇和鳖灵之间,也就是出现在禹和启之间。
根据历史记载,在禹和启之间出现过“伯益”。
“蒲”和“伯”的古音都是bak,所以是同一个字。而“泽”是“驿”的误认。所以,“蒲泽”就是“蒲驿(伯益)”。
万通
《蜀王本纪》记载,鳖灵(启)之后的国王是“万通”。这个“万”应该是“康”的误认,也就是说,“万通”应该就是“太康”。
(“万”字是蝎子,“康”字是甲虫,所以“康”有可能被误认成“万”)
结语
《蜀王本纪》里的那些“蜀王”的名字其实都是夏朝帝王的名字,《蜀王本纪》的内容都是非常荒唐的。四川地区根本不是古蜀国,而是夏朝所在地。
李白说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因为他被《蜀王本纪》误导了。
附:关于“高密”一词
有学者认为“高密”、“昆弥”、“开明”、“昆明”都是同一个词的音译。实际上,这几个词是不同的。
高密(Gua-mi),西羌语gua(光明)加西羌语mi(人),意为“光明之人(带来光明的人)”。
昆弥(Kün-beg),突厥语kün(太阳)加突厥语beg(王),意为“太阳之王”。(是乌孙国王的称呼)
开明(Khri-gling),西羌语khri(宝座)加西羌语gling(岭),意为“宝座之地”。(这个词也是大禹的儿子启的名字)
昆明(Kün-gling),突厥语kün(太阳)加西羌语gling(岭),意为“太阳之地”。
上一篇:钱大昕与18世纪中国学术的转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