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晓得孔子将玉的品德与君子的言行结合到了一起,但是哪五德?
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仁、义、礼、智、信,”与“仁、义、智、勇、洁”有什么差别呢?
前面的“五德”是用来描述人的品德的,而后面的五德是专门用来描述玉石的五种物理特点的,
孔子发明了玉德之说,有“十一德”和“九德”的说法。
后来孟子总结为“仁、义、礼”,将礼与智合并为一德,最初许慎归纳为五德:取其孔子的“仁、义”,取其孟子的“智”,本人又增添了两个“勇、洁”,来代替“礼、信”,至此,五德学说初步建立,并延续至今。
第一德:“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和田玉材质温腻、柔润有光泽,佩戴玉石,就像有个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的君子时辰陪在你的左右,感染着你,让你的性格最终得以蜕变。“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说明古人认为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 生性温和。
所以,自古而今,人们都认为经常佩戴玉器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
现实上,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有人已经做过放射性鉴定,玉的放射值跟人是同频的。
这些是其他矿物质不能比的,所以说佩戴玉的人本人感觉不到,经常佩戴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拿大理石来说,就算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对人体都是无害无利 的!所以说佩戴玉的人他的心理作用有时本人并不能说清楚,但是就像是有个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的人时辰陪在你的左右,感染着你。
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修心: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
尽己为仁:即"为仁由己",意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本人;表示做好事全凭本人作出决定。
出自《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努力约束本人,使本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本人去努力的。"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意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是:"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理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崇人。
爱人的人,别人就不断爱他;尊崇人的人,别人就不断尊崇他。
尽己为仁:即"为仁由己",意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本人。
表示做好事全凭本人作出决定,出自《论语·颜渊》。
第二德:"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除了理性,我们也可以晓得,正义的一面。
从外观上可以看出玉石内部能否有杂质,这就是玉石的忠义!
和田玉石都有纹理,用纹理来喻理义。
"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和田玉石富有正义感的表现。画龙画虎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能做到五德之二实在是难得!
五德之三:智:“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者方也”。
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四周的人,志在四方!做事情: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是为智;
礼貌-----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
廉---恪律:守身如莲,香远益清,是为廉;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和田玉的韧度极高,在自然宝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示一种坚贞不屈的英勇精神,即便被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当玉断裂的时候边缘会有很锋利的断口,但是我们用手来触摸的时候并不会伤害到我们, 这点与其他任何物质都不同,表明了玉洁身自好;就算是你把我摔破了我也不会伤害到你的手。
和田玉作为玉石中最具有代表性质的一个品种,更具有以上这"五德"。
这五德中最初一个洁往往与信相同,只是说的场合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最徒劳的,看不见的,"人心隔肚皮"嘛。
那么怎样来表现本人的诚信呢?一定要有礼仪感,要盖个章。
过去中国人是认章不认人签名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也是受玉文化影响。
从秦朝起,不断到清朝,国家的信誉是用玉来表示的,叫"玉玺"。
国家的最高权利一定要用帝王玉玺来体现,而不用黄金或其他材质的玺。
对人:外表一致,真诚待人并深信;
玉的含义很广,不只仅只是一块矿物质,它代表着天地、日月之间的灵气,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宇宙观念。
它是一种精神和意念的意味,也是一种理想和期盼,更是华夏文明历史中老祖先对大自然一种敬畏和追求,是对美的一种崇拜和升华。
这种信任关系,就用玉来表示。
因而,在中国的玉文化中,玉,不是靠它的美丽或稀缺性来体现本身的价值,我认为玉代表的就是中国人,它的价值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玉本身的物理特性与圣人对君子要求非常像。
有句话叫做,"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意思是"说到君子,就像玉一样温润".
也就是说,在孔子那里,玉的温润就是君子的品性。
人活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都不会缺席。
所以人们才需要信仰,需要寄托。
写玉的诗无数,我最爱李商隐的那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诗,把玉的飘渺、美丽,与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气质写了出来。
在现实的纷扰中,玉作为清幽、纯洁的代表,让人倾慕不已,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对美好的向往寄托其中。
自古以来,民间男女相信玉能护身、定惊、避凶、安家、驱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顺遂;
而一块玉,不管攥在手里,还是打个眼儿挂在身上,其实都是一种中国人的信仰。
古人对于玉石的质量与美好,总是不吝赞誉的加以传颂:“玉人歌舞未曾归”“玉容寂寞泪阑干”“朱唇玉面灯前出”。
古人用玉人来代表美女,用玉颜、玉足、玉腿和玉指来描述各个部位,就连与敌同归于尽都用“玉碎”来描述。
由此可见,小小的一块玉,可谓是把老祖宗的三千宠爱都集于一身了。
我们就说说这个"信"字。
这也可以从我们汉字造字来解释.
比如"瑞",祥瑞的瑞,本意是玉制的信物。
《说文》这样解释,"以玉为信"。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瑞雪"这个词,它的原意应该为"信守承诺的雪",承诺的对象是谁呢?一定是祈求降雪的人。
我们晓得,古代农业靠天吃饭,有时候很长时间不降雨,降雪,地方官甚至皇帝就要掌管典礼,祈求降雪,如果真下了雪,人们就认为是"上天守信誉了",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后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的一种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关系,就用玉来表示。
因而,在中国的玉文化中,玉,不是靠它的美丽或稀缺性来体现本身的价值,我认为玉代表的就是中国人,它的价值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玉本身的物理特性与圣人对君子要求非常像。
有句话叫做,"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意思是"说到君子,就像玉一样温润"。
也就是说,在孔子那里,玉的温润就是君子的品性。
现在有些人买玉,先看白不白,再看有没有皮,再看有没有毛病,对于是不是润,却不是很注重。
其实,玉对于中国人如此重要,关键就在于它非常温润,如君子。
总结:五德的理论体系对玉文化的推动和普及起到了坚固的基础作用
关于玉的品德观念,实际从西周时期就已开始出现萌芽的阶段,到了东周时期,构成完整的学说体系,而汉代的推波助澜将其真正的成熟起来,战国晚期时玉雕道德观念开始有淡化的趋势,可是在那个时期因品德关系而成为佩戴体系的玉佩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被传承和延续下来,这也证明了“君子必佩玉”的社会风尚和习俗文化已经初步成型。其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进入到中期后,也就是距今5000年左右,各个文化圈的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统一,这时期的信仰慢慢构成各自独立的内向的倾向,玉器等代表观念和权力的器物走向系统化和礼制化,而信仰的方式从原来的笼统化形体概念发展成较具象的偶像概念;从原来的自然与动物的崇拜走向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图片材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