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烟雨夜读 |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 | 烟雨客

沈约是一个有着300首诗歌以及大量文赋留存的重要文学家。他还留下了许多典故,最为有名的就是沈腰,对无数女子来说,她们都希望如沈约一样,衣带渐宽,人更美。

可是沈约并不这么认为。书中记载: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 ,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沈约担忧的是本人日渐消瘦,生命可能支持不了太久的时间。他的这段话传出后,人们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从小就聪明外露的沈约,后来仕途也一路平顺,尤其是与梁武帝初期君臣相得,也算是位高权重。但是由于沈约后来屡出昏招,招致帝王的猜忌和不满,也让他因而而死。

沈约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起初,沈约久居宰相之职,常向往三公之位,时论也都认为他宜居此位,但梁武帝一直没有同意,沈约于是请求外出任职,梁武帝也不允许。梁武帝对张稷心存旧怨,张稷死后,还对沈约议起此事。沈约说:“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州刺史,也算是惩罚,已经过去的事情,何必再提。”高祖以为沈约庇护亲家,大怒说:“你说这种话,还算是奸臣吗?”于是乘辇回到内宫。

沈约恐惧万分,竟没发觉高祖已起身回宫,依然呆坐在那里。回到家后,仍心神不定,未至床边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并因而而得病。

为何说沈约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看看这个故事就晓得了。此前,沈约曾侍宴,恰逢豫州向皇上进贡栗子,直径有一寸半,高祖觉得很奇特,问边曲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比高祖少三件事。沈约出来后对人说:“此公逞强好胜,不让他三事就含羞死。”

沈约在背后诋毁帝王,显然背离了闲谈莫论人非的古训,也是与儒家的慎独思想背道而驰的。君子若不谨言慎行,在战乱无已的年代,显然是很难得到善终的。

结果,高祖认为他出言不逊,对皇上不尊重,要治他罪,经徐勉极力勘谏才作罢。而这次听了关于赤章的事后,高祖大怒,几次派中使前去谴责,沈约畏惧而死。

人以文传。沈约的诗写得质朴自然,委婉隽永。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少年时的别离,与现在的别离,隔了无数年的风雨之后,已经今非昔比。这杯酒,今日端起,明日又不知何时。别离之后,梦中也找不到旧路,相思又向何处寻求慰藉呢?

一句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让人平添万端难过

《拟青青河畔草》

漠漠床上尘,心中忆故人。

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

叹息想容仪,不言长别离。

别离稍已久,空床寄杯酒。

明白如话的句子,去能想见其辗转反侧的时候。

《咏孤桐诗》

龙门百尺时,排云少孤立。

分根荫玉池,欲待高鸾集。

梧桐树上凤凰来,在沈约看来,这排云而立的梧桐,一样是有着深沉寄托的,一如寄身风云的本人

沈约死后,有关部门给了他一个谥号:“文”;萧衍不同意,说:怀情不尽曰隐。也就是说他没有完全彻底地向皇帝汇报思想,袒露胸襟,不够光明磊落,就赐给他一个谥号:“隐。”沈约的谥号也就被改成了“隐侯”。

《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这首悼亡诗不只是写给何人的,但是对一谢永销亡的悲怆之情,油然见于文字之外。沈约晓得,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但想到本身的遭际,他或许会用沉痛的人生教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的事,从来都是覆水难收,对一个人的评价,也许只是一件事,几句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