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聊《红楼梦》里的月钱制度,以贾府中各丫头的月例银来说,级别高一点的袭人的月例是一两银,而级别略低一点的晴雯则是一吊钱。
大部分读者都晓得,一吊钱即一千枚铜钱,俗称一贯。通常情况下,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枚制钱,那么袭人和晴雯的月例银是一样的咯?
而且,《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银贱钱贵,有可能一两银只能兑换到800文钱,这样说来,一等丫鬟比二等丫鬟月钱还少,这可似乎不太合乎常理, 小说来源于生活,作者曹雪芹怎样可能会犯这种错误呢?
其一,晴雯领到的可能是私铸钱,领到手的一吊钱和正常一吊钱是不等价的。
清代民间私铸铜钱的情况十分普遍,官方屡禁不止。实在因为私铸铜钱的利润太诱人,投资一千两银
民间私铸,官方不管吗?其实清一代对于私铸立法不可谓不严,查禁不可谓不繁,但很少有成效。
顺治十四年就制定了十分严格的钱法,以防私铸,凡奸民私铸,为首及匠人拟斩监候。
乾隆时期修订的《大清律例》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监候,匠人罪同。”
然而,严刑峻法仍无法阻挠私铸钱。
顺治时期也颁布过停止其他省铸的政策:“各省开炉太多,铸造不精,奸民乘机盗铸,钱愈多愈贱,私钱公行,官钱壅滞,官民两受其病,欲使钱无法无弊,莫若鼓铸一,其各省铸炉一概停止,独令京师鼓铸。”——《清朝文献通考》
但是没有几天就停止了,因为各省停铸后,立即银贵钱少,平行本位更无法维持。
内廷大制钱
朝廷每次铸造的官方铜钱含量不一,户部宝泉局与工部宝源局出来的铜钱,其含量大多维持在铜六铅四。
嘉德拍品
官方铜钱的铜含量高,就会导致民间将大量官方铜钱进行熔铸,然后添加铅、铁的含量。而且私铸的方式是五花八门,其中也包括官局铸炉人员借官铸之名夹带铸造的私钱,通常小而薄,民间对这种钱还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局私”。
《清史稿》记载,御史王家相曾奏:“江南以官铜偷铸小钱,每千不及四斤,民间号为局私,流通浸广,以至银价日贵。”
另,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写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恢复一钱四分的分量,另外铸造一种七分重的轻钱,大制钱每千文作银一两,小制钱千文作银七钱。但由于制钱轻重不一,购买力也有大小不同,使钱的名称也繁多,有新钱,有老钱,有大钱,有小钱,京师以小钱为主,外省以大钱为主,所以大钱在北京以五十为一百,京钱二百,实际上是一百。”
其二,这里忽略了古代货币史中的一个概念——短陌。
什么是短陌?陌,通“ 百 ”。短陌是指以不足实数一百而当百钱使用的钱。与之相对的是足陌,一百文钱称为一陌或是足陌。而超过平时习惯(平均情况)的短陌数又不足一百文的钱称为长钱。
晋 葛洪《抱朴子·微旨》的一句:“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即有一种“占人便宜”的即视感。
短陌这种现象,上至东汉,下至清朝,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的货币领域。而且,短陌随时代和地方的不同而时有变化。
南北朝时已较普遍。唐代原用足陌,但宪宗时每贯又少20文。欧阳修《归田录》中说“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货币流通中发生这种“省陌”现象,其实由于是铜钱数量短缺的缘故。
随着古代商业流通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然而受铜矿开采量的限制,官府所铸造的铜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民间也私铸铜钱。无论是官造,还是私铸,古人都已经在铜钱上“做手脚”。
1600多年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后改称前赵)君主刘粲政权,内政混乱,经济凋敝,主管财政的官员动足了脑筋,“三司使王章每出官钱又减三钱,以七十七为陌”,但是,国家收赋税依然使用以八十为一百的“八十陌”钱,这相当于国家购买领取强制压价,在钱上面动歪脑筋,杀鸡取卵,做了个坏示范。
发展到梁武帝大同末年,竟以三十五为百。盛唐时期,恢复了足钱,到唐末,以八十五为百。五代时又多次减少。到了宋朝初期沿用旧朝制度,规定以七十七为百,有那么一句话“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这就是宋朝的“省陌制”。
可见省陌刚产生时,是对正常的钱币制度的一种破坏,但后来行用既久,竟由封建王朝明确规定而成为合法的了。
省陌制产生的缘由,是铸币的短缺,在乱世之中,不只铸币减少,还会有许多人以铜钱、铁钱熔铸兵器或其他器具。以不足一百的钱充作一百,无形中降低了物价。
古代官方在钱币上“做手脚”是完全公开化的行政行为。官方以不足额钱流通市场,解了一时之“渴”。
而宋代短陌制除了“省陌”外还有两品种型: 一是行陌,二是市陌。“行陌”是各行各业自定的短陌,因行业区分各不相同,“市陌”是各地在不同情况下的短陌, 方式很多。
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 都市钱陌》记载:“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 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陌,金银七十四,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短长使用。”
其中,“官用七十七”是“省陌”,可以用之与官方结算;“街市通用七十五”是当时东京的“市陌”结算标准;其后,鱼肉菜行、金银行、服务业以及书写润格等,都有各行业的“短陌”标准。很晕吧,宋代的行陌、市陌,完全是民间所为,领取标准繁缛复杂,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流通,对于普通百姓也是种剥削。
南宋末年,宋王朝面临金、辽压境,只好退避江南,财政捉襟见肘,大肆鼓铸各类铁钱,既应急于通货膨胀、战事频繁导致的国库空虚,也无效地阻止铜钱北流入金、蒙。
因通货膨胀,政府铸行了虚值钱牌,分铜、铅两种,呈条形,上端有圆穿,这种奇特形制,堪比先秦刀、布币。
正面铸“临安府行用”五字楷书,铜牌背铭“准二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及“准五佰文省”等,铅质面额较低。记“准一十文省”、“准四十文省”等。
“准”为“平”的意思,“省”意“省陌”,意思是古代钱币以百数计,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百数作为一百者称之“省陌”。
《宋史》记载:宋帝南渡,杭州自建都后,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为府,南宋150余年,不断名为临安府。“景定年铸文曰景定元宝,朝省因钱法不通,杭城增造焊锡牌,以便行用”。当时发行大面额纸币会子,不便找零,临安府又严禁铜钱出城门,铜钱流通量不足,催生了“牌帖”的面世。然而昙花一现的钱牌终因国运不祥,搜刮民脂怨声载道,很快就遭到商民的拒用。《宋史·度宗本纪》记有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七月,“督州县严钱法,禁民间用牌帖(钱牌)”的颁令。
目前发现的面值有十文、二十文、六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数种。
临安府行用准贰拾文省铅质钱牌
回过头来再以清朝为例:
康熙年间的高士奇《天禄识余》载:“今京师以三十三文为一百,近更减至三十文为一百。”
也是康熙时期,施闰章《蠖斋诗话》说:“今京师……三十文当一百。”
咸丰时期福格《听雨丛谈》:“今都中……率以制钱五十文谓之京钱一百。”
光绪年间李虹若《朝市丛载》:“五十京钱当一吊。”
所以,不要认真的以为一吊=1000文,也不存在二等丫鬟月钱比一等丫鬟月钱多,只是古代人的经济账我们不那么熟悉而已。
古泉文库历史作品:
古泉文库成立宣言
古泉文库第一种《寿泉集拓》
古泉文库第二种《古泉大全》
古泉文库第三种《足斋泉拓》
古泉文库第四种《古泉杂志》
古泉文库第五种《丝路集拓》
古泉文库第六种 《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
古泉文库第七种 《沐园百廿泉拓》
古泉文库第八种 《沐园日记》
古泉文库第九种《故宫清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种《山阴道上集》
古泉文库第十二种 董遹《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三种 《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
古泉文库第十四种《衡门百泉拓存》
古泉文库第十五种 《中日敌对泉友交流留念泉谱》
古泉文库第十六种 《首届元明钱币研讨会留念拓集》
古泉文库第十七种 《西夏钱币集》
古泉文库第十八种《朝鲜王朝古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九种 《越南历史古钱》中文版
古泉文库第二十种《金匮论古合刊 金石编》
古泉文库第廿一种《昭和泉谱》中文版
寿泉作品:
《续斋古稀寿泉集拓》
《可居九秩寿泉集拓》
《寿泉会复会留念拓集》
《淳丰堂七旬寿泉集拓》
《无为七秩寿泉集拓》
《百福堂七十自选集》
《续斋喜寿拓集》
《龙泉斋七秩善泉拓集》
《福善耄耋集拓》(制造中》
《畋松七十寿泉集拓》(制造中)
上一篇:看钱知史1(宋元通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