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广昌人去外地旅行或和外地人交谈时,不会说普通话,或在讲普通话时夹杂着一些广昌方言土语,就会觉得本人土里土气,自渐形秽。其实不然。广昌方言土语在中国言语殿堂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在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和“三言二拍”中,都可以见到广昌方言土语的身影。
从广昌方言的角度去理解某些语句,既可晓得一些广昌方言词汇的写法,也可以协助理解小说的内容,还可以晓得广昌县的一些民俗由来已久,和其他地方相同。这样的例句很多,选几例看看:
贾政……看书著(读zhuó)棋而已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
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
他在咱娘儿们面前才是刚硬呢
凤丫头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怕惧
我素缺乏捷才
宝玉……心心念念只惦记着黛玉
三人如放了赦的一般
犹如断线偶戏,手足惮软
道死他家的鸡鸭
留下记认了
上面例句中带横线的词,在广昌人的口语中常常出现,现在我才晓得它们的写法。
对其中几个词略加解说。
“著棋”即下棋。广昌人说“著棋”多,说“下棋”少,以前我以为是“捉棋”,用手抓棋子好像“捉”。
“是人”,可理解为任何人。广昌话中有“比是人都更有本事”。
“捷才”,指人们在交谈或争辩时灵牙俐齿,反应敏捷,对答如流。
“心心念念”,心里老是惦记着一件事物。
“道死”即用毒药毒死。很难理解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之间的关系。如“道鱼”、“道老鼠”。
“狼犺”除有体积大的含义外,还有描述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横行霸道的意思,广昌方言中有这种说法,《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的例句。
有些词语,在词典中很难查到,如果从广昌方言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且看几例:
“哪里见过这势派”
“势派”即架子、架势、派头、威风。
“寂寂里将财礼送与足下”
“寂寂里”是悄然的,偷偷的,暗中行事。
“虽然不是大势主菩萨”
“大势主”指财大气粗的人,或是完成一宗大买卖的客户。
“外面旺儿预备赏封”
“赏封”即“红包”指正常工资外的资金。一般是在完成一项较严肃的工作(如给新娘做嫁衣)后的奖赏。
“贾琏笑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
“多承”即多谢,谢谢。比“多谢”显得有一点儿文诌诌的,现在很少听到。年轻人几乎不用这个词。
“本人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
“后面人议论丘俊是南少营的后身”
“后身”有两含意,一是步其后尘,“本人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是指下场和尤二姐、香菱一样凄惨;还有一个意思是一模一样,是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含贬义。“后面人议论丘俊是南少营的后身”,是说丘俊的德行和南少营一样卑劣。
“这事就舞起来了”
在广昌言中,“舞”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动词,含有“做”、“搞”、“弄”等思想,如“你在舞什哩”、“舞了半日”。在《儒林外史》中,这个与广昌方言意思相同的“舞”字不只出现一次。
“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你不过短路营生”
“短”是拦截的意思。如“把他短回来”。“短路”即拦路打劫。
“齐铺铺请妹夫、妹妹转在大边,磕下头去”
“大边”指厅堂左边,地位比左边尊贵,左边叫小边。这个词一般只是在停放死者遗体时使用。广昌方言有谚语“死人争(占)大边”。
“说起哪事,两个还是打噤的”
打噤:指发抖。这句是说那两人为“那事”遭到极大惊吓,后怕,一提起那件事就浑身颤抖不停。
“却是做家心重之人”
做家是小器、吝啬、节俭之意。如“你忒做家了”。
“秀才结煞,除了做官,无路可走”
“结煞”之“结”,可能是“急”的通假字。广昌人常用“结煞”这个词,是“急得要命”的意思。
“女生外向”
我们广昌人在谈论女儿家对家庭、对家族的责任时,常常会说“女生外向”,意思是女孩子长大后要嫁别姓人,可以少承担或不承担这些责任。广昌人“生”和“山”二字读音相同,以前我总以为是“女‘山’外向”,现在找到了一这词的写法的依据。
“便向茄袋里取出来”
“怕俺们久后玷言玷语说他”
这句话出自《金瓶梅》,另一版本的《金瓶梅》是“他掂我”。在广昌方言中,扔东西击打目标叫“掂”或“玷”,如“肉包子掂狗”,“他用石头掂我”。“玷言玷语”意思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抓住对方的小辫子,用未庄人讥笑阿Q头上的癞疮疤的方式攻击对方。泼妇骂街时常用这种方法。
“小的敢落钱”
“落钱”指在经济活动中故弄玄虚,从中贪污。
“背地里和印经的打了五两银子夹帐”
“打夹帐”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做假帐、克扣钱财。
“都斗分子来与武松人情”
“斗”,辞书解释为“拼合”。广昌方言中有“斗钱打平伙”之类说法。
前日是与小子觌“面讲的话,今天他要赖将起来”
“觌面”是当面,面对面的意思。指两人或数人在一起面对面议定一件较严肃的事,听起来带有文言味。
“何不叫将第二个来”
妻子称丈夫的弟弟为“第二个”,即“小叔子”。
“俱有金帛折席”
“折席”是用货币或实物替代酒席。如,在谈婚论嫁时,男方本应多办几桌酒席来款待女方辈份高的亲戚,这酒席也可以不办,用“红包”或鱼肉代替。现在也能常看到一些人喝完出嫁酒后,提回几长条的染上红色颜料的猪肉或鱼。这些就是“折席”。
“还怕用不着头纽呢”
秤杆上一般有二个秤纽,前一个叫“头纽”,称重的东西用,后一个叫“二纽”,称分量轻的东西用。“用不着头纽”和广昌人说“上不了头纽”意思一样,是说这东西分量轻,有点儿蔑视、看不起的含义。
“凤姐说着,喝声:起去!”
“县官黑漆漆跪于道旁迎接,左右喝叱起去”
“起去”在广昌方言中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词组:要求躺着、坐着或跪着的人站起来,走开。因语气不同表示两种神态,发轻声表示请求,发重音表示命令。用广昌话读比用普通话读效果更好,用普通话读“起去”发音不响亮,不能显示出凤姐和京官瓜牙的威严。
我们的语文老师,看到学生作文中出现方言词语或带无方言色彩的表达方式的句子,都会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为理由,把它们改成普通话词语和规范的现代汉语句式。而在这些历史名著中,却常出现类似广昌方言的词语和带有广昌方言色彩表达方式的句子。看到这些原来以为是土里土气,不可登大雅之堂的语句在历史名著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但有他乡见老乡的亲切感,而且添加了作为一个广昌人的骄傲感。
下面各举一些例子。
一、表示时间的词汇:
日间、前日、外后日、间一日、年下、旧年、往年、灯节
二、表示人物称谓的词汇:
老大人、家下人、女客、邻舍、叔伯兄弟、弟妇(弟弟的老婆)、乞婆、媒人
三、表示物品名称的词汇:
盖碗、茶碗、茶钟、喷壶(烧开水用的水壶)、木杓、面盆、火笼、杌子(供一个人坐的高凳)、被卧、被窝、衫袖、水袜(袜子)、灯盏、砚瓦、蚊虫、尘灰、吹打、神橱、卷桥、媒钱、毛司(厕所)、身上的(妇女例假讳称)
四、表示形状的词汇:
发狠、上紧、平正、烂贱、糜烂、齐整、对半、半两头、连连牵牵、疑疑惑惑、累累堆堆、促忙促急、乜乜斜斜、拿班做势、龙睛虎眼、颠颠倒倒、半新不旧、新开折的(色衣)
五、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情态的词语:
意思要和老太太讨了你去
起先晚上不敢行走
落后我焦急了
乐得做人情
先不先,只这个就不雅相
好快性,就称了银子给我
你尽管拣
我总包你一个秀才
李娇儿生死要这两个丫头,月娘生死不与
我起头儿就求婶娘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汇
承笞挞、起动、做把戏、打手铳、相打、对亲、打鼾睡、做生日、指指戳戳、造罪、嚼蛆、着了惊
七、带有广昌方言表达方式的句子:
把马吊在后门边
家里唱动戏
白白去了很多
钉了一把头号库戥(广昌人说买一把秤是“钉一把秤”)
钉在人家不来(比喻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
桠在秦鐘袖内(桠,强迫别人接收)
你疑惑我这话是说谎么(疑惑:怀疑)
噇得烂醉
打成一锅粥
掮一把伞
我们赌五两银子东道
量米做饭
闷着一锅好饭
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打到半两头
比你还来得(更有本事)
你就死在那里伺候
不晓得谁露了风(走露了消息)
也是各别另样
日头还在半天里就把牢门关了(天还没黑就把家门关了。是潘金莲用夸张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对武大扎紧篱笆防野狗的做法表示不满和仇恨。)
把他送至班房(牢房)
记在肚里
眠在床里
吃饱了饭,作辞出门
提了头就知尾
便衬出钱来请了数众(衬钱:垫钱)
做他不着(广昌话中有“做你着”,意思是我不管你,你的后果我们不担任,听天由命,或只要牺牲你的含义。)
宣教一似掉了魂似的
你们就见神见鬼
没好口骂你
他是你前世的娘
倒了你卖油的灶
一县人都说他有些痰气(傻里傻气,头脑不清醒,言谈举止与从不同。)
八、拟声词
唧唧呱呱 淅淅飒飒 必里剥喇 栗喇一声
从一些出现在这些历史名著中类似广昌方言的词汇中,我们还可以晓得,现在广昌县的一些民情风俗,由来已久,至多在明代就盛行。并且和这些名著的作者生活所在地的民俗相同。
再看几例:
“洗三朝”
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客吃饭。
“做生日,先一日来上寿”
做生日时,较亲近的亲戚先一天晚上到寿星家“暖寿”。
“亲上做亲”
指表兄妹结婚或两家互换女儿成亲。
“画字去了二、三十两”
立契约时,说合中人和在场见证人要在契约上签名画号,叫“画字”。立契约人要给这些“画字”人每人一个“红包”。
“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
一些山村老人仍然不让小孩多照镜子。有些人在雷电交加时把镜子反扣在桌子。
“只顾唾哕与他收惊”(哕yue,呕吐)
小孩受惊吓时,大人吻他的脸、手或衣服,然后朝地上吐口水,口中还发出“呸、呸”之声,好像是要把使小孩受惊的祟邪吸入口中吐出去。
“撞着闰月要做送终寿衣”
现在一些人仍在闰年择日子给老人做寿衣,做寿床。
“今年山向利”
现在安葬死者仍讲究“山向”。如今年东西朝向的山场“不利”,坟墓就要找南北朝向的山地。两年循环,明年就南北朝向的“不利”了。
“执烛照满帐的蚊,照一个,烧一个”
以前夏天临睡前,先用扇子赶蚊帐里的蚊子,不能赶尽,还有蚊子站在蚊帐上,就拿油灯对着蚊子烧,蚊子站在蚊帐上不动,能把蚊帐里的蚊子一个个全烧死。那时的夏布蚊帐经得起油灯靠近烧蚊子,现在大家都用尼龙蚊帐,再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引起火灾。
“地方上向有一个远处来的游僧,每夜敲梆,高叫求人布施……僧人叫夜转来……”
小时候听大人称晚上仍在啼哭、吵闹不止的小孩为“叫夜和尚”,不知这“叫夜和尚”是什么。现在看到“僧人叫夜”这句话,可以推测,此行古已有之,可能是一些和尚在晚上四处游走,手中敲梆,口中高喊一些诸如防火、防盗,一心向佛不要为非作歹之类的话语。
我读书不多,不知其他书特别是浩如烟海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上面列举的词汇出现的频率怎样;我几乎足不出县,不知邻近县域及其他地方对所列举的这些词汇,能否司空见惯,不足为怪。希望能得到大家指教。不过,这些可以印证初中地方教材《人杰地灵诵江西》中的一句话:“江西方言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被汉语史学家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上一篇:夜话丨雪落无声,柔软了岁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