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能记得牢的课文,基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纯粹美好的风景,或风趣的故事,或艺术为宗旨的诗歌。而对那些讲道理的,或传达某些思想的,大部分都忘干净了。
语文,一定是审美先行。
但是对周总理的宣传文章,我还是蛮能接受的。
“诚实的孩子”,又学会了一个作文套路。但是我总是很奇怪:课文里的师长们为什么从来不发脾气?大家三观都这么稳吗?
寓言故事里为什么总是一个很聪明,一个很笨蛋?我对寓言不是很信服,觉得太忽悠人了。其实寓言更适合大人读,它藏着极大的笼统性。
我喜欢这种课文。不太喜欢那种开头一个很刻意的故事,结尾一个很刻意的道理。孩子都不傻,对这种刻意其实很敏感。
又在忽悠小朋友了。
好美好美!虽然我老是记成“粒粒原上草”,但还是觉得好美好美!
刚学过《乌鸦喝水》不久,又突然发现乌鸦变笨了,这个智商不稳定的现象经常困扰我。
“凌寒”老是写成“临寒”。
我老以为“晓”就是“晓得”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晓得春天来啦。老师讲记不住,本人的第一印象强硬得很。
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终于透气的感觉。只是一想到和蚯蚓睡在一起,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又是“姑娘”。春姑娘,柳树姑娘,蚕姑娘……可见姑娘给大家的印象总是比小伙来得要美。
终于来了一个发脾气的老师了,外国的。我独一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出来小板凳玩玩??
这种胡编乱造的神童故事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老是希望能干一件大人们的智商无法企及的漂亮事出来,但是从未如愿。
我发现课文里呈现的真是一个母系社会啊,不是各种姑娘,就是各种找妈妈,没几个小伙,也没几个找爹的。
只需是孔雀,肯定被讽刺,就像现在嘲笑网红一样。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对外貌的在意是天性,两个极端都不好。我现在连梳个头都觉得有道德罪恶感,这就是童年阴影啊。
这篇课文在未来的几十年后,给台湾带来了多么巨额的旅游收入啊。我觉得应该多多宣传大陆的各处风景,有钱本人赚,别便宜白眼狼。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我二婶年轻的时候在新疆那嘎达呆过,我问她是不是这样的,她嘴一撇:你想得美!
话说我们那时候三分钟热度,也的确数了几天星星。
杨家岭的晚上,一片金色的阳光。周总理是温暖的春风,毛主席是金色的阳光,我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我们没有福气与周总理一起听课,但可以和老校长一起听啊,然后模仿这篇文章写个作文,悄悄松松稳稳当当。
文言文太难了。我打死也无法接受“假”和“借”是一个意思啊!
最后一部分把我整蒙了,“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个还需要“指点”?
越小的记忆越清晰。
我已经发了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文了。发现越朝后面的课文,相对的就越感觉陌生起来。
如果大家希望看到三四五六年纪的课文,可以在评论里给我说一下。因为我不确定有没有必要再回忆下去了。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妮爸说”,一个不太成熟的中年老爹)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预习笔记,新学期期待你的进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