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境界:一个晓得,一个知足。
做人两个要求:上,能晓得;下,能知足。
晓得,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和。
上,能晓得
“晓得”这个词通常是晓得、明了的意思,它的含义在于对事物有所认识、了解。
“晓得”最后真正的意思是:知“道”,就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上说,“人不学,不晓得”。
知“道”才能得道,得道就是高人了!
人应该晓得那些“道”?
1.道不离日常生活
老子说:“道法自然。”
人生的规矩规则、养生安乐,都来源于自然之道。
庄子说:“道在屎溺。”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道,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
历来的大儒(儒家得道者)、高功(道家得道者)、大德(佛家得道者),他们讲的都是看似平常、切于实用的道理,教导人不离日常生活。宣扬奥秘,神话本人的往往是邪教。
2.道是平常心
把本人看作是一个普通人,看作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放下傲慢和自傲,返归平凡,投身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把本人的工作做好,把本人的家人照顾好,把本人的生活处理好,就靠近道了。
大多数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境影响,这时平常心不见了。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持平常心,就是“道心”了。
3.道不远人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意思是: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如果只允许本人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
那就不是知“道”了。
生活不是远离世人而去追求自我完善,生活就是要在各种麻烦、烦恼中寻找生命真理,所谓“修行当在红尘中”。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指摘,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能知足
真正知“道”的人,一定会克制本人的物欲。
人无百年好,花无百日红,万事都有盈亏消长,所以知“道”的人都懂得知足,很开心快乐地守着“道”,因为守着这个“道”,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平安,健康,寿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灾害,带来不幸。相反,满足于本人的境况和利益,就能避开祸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与心理的满足。
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贪恋功名、钱财、喜好,必然最终损害本人。求名则不爱其身,图财则有损其身,贪得则病其身。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足则不会遭到损辱,知其止则可以避开危险,生命也可以长久了。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浅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本人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无为。”
晓得本人是一块什么“料”。是块铁就去打钉,不要幻想顶替不锈钢;是根椽子,就不要幻想挑大梁。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不抱经过努力不能实现的幻想。是什么,就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事半功倍,人生照样辉煌!
温馨提示:《乾圆国学网》推广的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