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山众神过台湾——台湾民俗信仰之大陆渊源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陈哲明

那一天,凯达格兰大道上有成千上万个神明塑像、巨偶,看清楚了,它们代表的神明全数来自卑陆。这其实具有十足的文化意义:文化的根源不是改掉历史课纲或废掉文言文就斩得断的。

神佛当然不会本人“唐山过台湾”,而是人带来的。台湾第一座妈祖庙——澎湖天后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至元18年(1281年)元兵跨海远征日本,舰队被台风吹散,一部分船只漂流到澎湖获救,其中有很多官兵是福建莆田人,他们在澎湖看到岛上的妈祖庙,认为“这次一定是妈祖保佑”,因而奏报朝廷,元世祖于是敕封澎湖妈祖庙为天妃宫。这也破除了所谓“台湾400年史”的说法,因为同一个考据指出,元朝当年就将澎湖(平湖屿)纳入福建同安县,距今已736年(平湖屿今名马公,是澎湖群岛的主岛,马公的名称则是“妈宫”的谐音)。

妈祖是台湾第一位民间信仰的神祇

妈祖成为台湾第一位民间信仰的神祇自有其缘由:闽粤沿海先民渡海,流传一句话“三留二死五回头”,意思是十个移民中,有三个留在台湾、两个死亡、一半回到家乡,极其心酸地描述了先民开台时的艰苦。先民为了祈求生命财产的安全,将家乡信奉的神明迎来台湾,再合理不过,而海上守护神妈祖自然成为第一位入台神祇。

同的神祇随之移入,构成因而台湾打一开始就没有“主流宗教”,而且大多数宫庙都佛道不分家,“宫中供佛祖,寺中奉帝君”成为普遍现象。

1960年,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之后没有再做过同样调查)记载,台湾地区4220所寺庙的主祀神,共有247种之多,这还未包括宫庙中供奉的陪神。而247位神明中,有195位属于“灵魂崇拜”,不属于道教、佛教、自然崇拜,没有所谓“教义”,都是基于民众相信那些死去的人的灵魂可以保佑平安而生。247位中被50所以上寺庙供奉的神明,有15种之多,“灵魂崇拜”的神祇则有10种,以下略述:

王爷庙(数量第一):王爷在福建泉州被称为“瘟王”,是一种被赋予原始宗教心理的瘟疫神。每逢夏季流行病高峰期,泉州沿海住民便打造一艘外观精美夺目的大船,船上供奉一尊小型的王爷塑像,船中载着米、鸡、羊等供品,将船放入海中,意味将瘟疫带走,这正是台湾很多地方“烧王船”习俗的由来。至于王爷本身的由来,说法很多,王爷名称甚至可以多达360种,在台湾遭到供奉的王爷大约无数十位,王爷庙则有供奉一姓、三姓、五姓的,由于古时王爷都称千岁,因而有“五府千岁府”等庙名。

王爷庙

“烧王船”习俗

天上圣母庙(数量第三):俗称妈祖,闽人称祖母为“妈”、曾祖母为“祖”,可见信众对妈祖另有一分孺慕之情。她的生前名字是林默娘,13岁得道,16岁时泅水救父,29岁殁于海神。能闻声救苦(妈祖庙中总是供奉千里眼、顺风耳为其耳目),因而广受渔民、商旅信奉;她又有求必应,因而广受农户尤其妇女信奉。元、明朝廷皆封为天妃,清康熙时封为天后,从此尊称“天上圣母”(皇帝称“圣”,太后称“圣母”,天后就是“天上圣母”)。

福德正神(数量第四):也就是土地神,又称“后土”,民间俗称“土地公”。村头庄尾、道旁沟边都可以看到土地公庙,大者宫殿华丽称福德宫,小者石室一座称福德祠,文书中则尊称之为福德正神。都市土地公又是财神,商家例于每月朔望次日(农历初二、十六)备馔祭祀,又称“做牙”(每年元宵节次日开工做头牙,腊月十六做尾牙后收工过年)。

关圣帝君(数量第七):就是三国名将关羽,关公、关菩萨在中国民间遭到信奉数百年,除了关帝之外,在台湾还称之为文衡帝君、伏魔大帝、协天大帝、伽蓝爷、恩主公等名称,包括考生、生意人、警察、病人家属都奉祀他。

关圣帝君

保生大帝(数量第八):又称大道公。宋代福建泉州同安人,医术如神。台湾泉州移民很多,因而奉祀大道公的庙数量非常多。

中坛元帅(数量第十):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哪咤。他是小说虚构人物,在台湾广受奉祀的缘由,有一个说法是,本来明郑时期人们供奉“朱三太子”(谣传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时,逃到南方),清兵来了,老百姓诓清兵说那是“哪咤三太子”,因为都是童子打扮。民众俗称他为“太子爷”,是一个具有“心思故国”意义的神祇。

神农大帝:俗称五谷先师,他不是真实活人,是农民渴望收成而奉祀的神祇。

清水祖师:俗称祖师公,相传是福建永春的高僧,被泉属安溪移民奉为守护神。

开台圣王:俗称国姓爷,也就是延平郡王郑成功,他在台湾的“圣迹”很多,包括台北剑潭、宜兰龟山岛等,故事都跟他有关,但现实上郑成功从来没到过这些地方。当然,那是人们缅怀他的“开台”功绩的缘故。

开漳圣王:俗称圣王公,唐代开辟潮州、漳州的勇将陈元光,漳属移民都尊他为守护神。

另外,寺庙数量居第2、5、6位的分别为观音佛祖、释迦佛祖、玄天上帝,分属佛教、道教;第9为三山国王,是粤属客家人的自然崇拜神祇。

上述灵魂崇拜的神祇当中,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王爷信仰。他本来是瘟神,掌理瘟疫。可是在台湾开辟过程中,随着社会变迁,他又被授权“代天巡狩”(其实是信众赋予),纠察不法,几乎等于凡间的检察官。而王爷出巡必须要有驾前侍卫开道,于是老天(其实是信众)又派给他“家将”,家将举动要求威武、喝道要求声量,于是画上脸谱、手执兵器,配合乐器操演,人数逐步添加,最终成为“八家将”,也是台湾阵头文化的主流之一。

八家将

八家将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笔者比较注重的是“五灵公部将”一说。五灵公是瘟神,属“王爷”一类,清朝中叶,台南军营中瘟疫流行,当时部队官兵多为福州人,于是向家乡信奉的瘟神五灵公祭拜。不久之后,军中疫情得到控制,官兵感念神恩,就从福州正式迎来五灵公,在台南府城内设置一座白龙庵供奉。由于白龙庵是官衙祭祀场所,一般民众祭祀不便,又分香迎出,兴修了西来庵。

日据时代发生“西来庵事件”,又称“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事件”或“玉井事件”,是第一起借用宗教抗日的事件。事件平息之后,日本人封锁了西来庵,信众偷偷将神位迎出,并将五灵公改称五福大帝。原始香火的白龙庵在日据时代拆除,神像与文物安置于元和宫,庙名改称“元和宫白龙庵”,白龙庵更在台湾光复之后成立了第一个八家将团队。笔者注重“八家将起源说”的理由就在于:其意谓平时为王爷开道、拘拿阳世亡魂,非常时期更兼保民、抗敌任务,发扬民族精神。

跟八家将同为阵头文化主流的宋江阵,起源同样具有保乡卫家意义。宋江阵据传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明所创,可是它在闽地并不盛行,人数也不拘,只是庙会广场上的表演活动。郑成功的参军(首席军政幕僚)陈永华在郑成功去世之后,见反清复明势不可为,乃组织各地寺庙,每个寺庙都成立108人的宋江阵,取义《水浒传》梁山泊“36天罡+72地煞”,利用乡民熟听《水浒传》,情愿缘由(陈永华的设计在金门尤其显著,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阵头)。

宋江阵民俗表演

走笔至此,特别要引见台湾宜兰的一个寺庙——碧霞宫。碧霞宫奉祀的主神是岳飞,也是台湾为数不多的岳王庙之一,它的由来特别值得一提。

1895年中日甲午和平,清朝战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896年即开始“乙未抗日”。在那种情势不明且人心不安的局面下,宜兰一位士人陈祖畴跟他同族弟兄有意回到福建祖籍避祸,进退不定,找来乩童扶鸾请示,结果“圣示:以忠孝感化人心……”,兄弟等乃邀集士绅,设立“坎兴乩堂”,出版《治世金针》,内容多教忠教义之语,如“为臣不外孤忠抱,事主须将大义陈”“大义无亏死亦生,千古英雄遗恨事,只争笔下一忠精”“为人平生所行功过,大小对抵无差;惟孤忠一节,其功足取”“今夫世间大恶,祸及国家天下万人者,莫如不忠之甚”等,书中更将日人据台比做“戎夷入寇”。

后来,乩堂信众多,颇引人瞩目,“为避日人耳目,改名碧霞宫”,公开说法是“取碧血丹心望晓霞之意”,现实上,奉祀主神是岳王,就是提倡“精忠报国”,而民间相传岳武穆王所居之殿,即名“霞宫”。

也就是说,纵使处在“政治不正确”的情况,“忠义”仍可以藏在民间信仰之中,前述三太子、宋江阵、碧霞宫,甚至西来庵抗日事件都是例子。这也是本文最前面说的,“改历史课纲、减少文言文比例,都斩不断文化脐带”。

(作者系台湾资深媒体人)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2017年第3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