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镜像——里面是马列主义,外面是中华文明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列主义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老曹以为,这个关系,就是一种镜像关系!

通过马列主义哲学,能够镜像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点,从而能够使我们愈加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来举例一下: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吧?

那么,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呢?

那当然是有的喔!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不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吗?

问题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图》,看起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她似乎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一种更具体,更细致的描绘呀。

她的图像中显示出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显示出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对立统一,显示出了从头到尾的大、小,前、后之间的对立统一,显示出了“鱼眼”和“鱼体”,以及《太极图》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与其周边环境的内、外之间的对立统一。

但是,这些对立统一,具体又是指示着什么内容呢?

因为,古人们的言语是属于一种“象”言语,这种“象”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所以,我们就对这些内容,是恍恍惚惚,不明不白的。

所以,我们中国人都认识《太极图》,并且,也都晓得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础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就是对她不懂,不晓得她具体是表达着什么。

特别是,《太极图》中的阴鱼—阳眼、阳鱼—阴眼,到底是表示什么呢?

这一点,当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哲学原理之后,我们似乎就能够想起一点什么,甚至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马克思主义不是有一个基本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吗?

而在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万物皆有灵”的说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个“”,能否就是马列主义物质”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个“”,能否就是马列主义的“意识”“精神”呢?

而《太极图》中的“鱼体”能否就是代表“物”呢?能否就是代表“物质”呢?

《太极图》中的“鱼眼”能否就是代表“灵”呢?能否就是代表“意识”“精神”呢?

想一想,这个对应,还是蛮吻合的!应该是有道理的哈!

《太极图》中的“鱼眼”,应该就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应该就是代表马列主义中的“意识”“精神”

只是,我们如何能够确定——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呢?

既然,我们有着这方面的猜想,那我们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地寻找证据嘛。

我们来看两张图片的比较:

这张图片中的右边,就是我们常见的《太极图》左边,是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一只“人面鱼纹彩陶盆”。

我们通常将《太极图》中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分别称为“阴鱼”、“阳鱼”。

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表示“阴鱼”、“阳鱼”呢?

这个,却并没有人能够肯定得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鱼形,从而确定,我们的古人具有“鱼神”崇拜之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肯定,《太极图》中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确实就是两条鱼,它们代表的是一阴一阳的两个“鱼神”呢?

我们再看另外两种图片的比较。

这个图片中的右边,是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左边,是我国古代奇书《山海经》里面的插图。

其中的《山海经》插图,表现的是一个祭师“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正在进行一种宗教活动。

那么,我们从这两幅图中,有没有看到她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呢?

这两幅图,实际上表现的是同一种宗教典礼

只不过,她们所崇拜和祭祀的,又是两种不同的“神灵”。

也就是说,这两幅图,是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古代部族,两个不同的古代部族,分别有着各自所崇拜的“神灵”;但是,他们祭祀“神灵”的宗教典礼,却是基本上相同的,说明他们还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由此,我们再来看两幅图。

这两幅图中,右边《太极图》左边,人们一般都称之为“伏羲女娲交媾图”。

但是,这个“伏羲女娲交媾图”,显然不是表达伏羲和女娲“交媾”的意思,而是和右边《太极图》一样,表达的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

只是,这两幅图,是来自不同的古代部族,两个古代部族所崇拜的,是不同的“神灵”。

而且,这两幅图,可能还有年代上的差距。

所以,她们所表达的意涵,也是不尽相同的。

左边“伏羲女娲图”,应该是比较陈旧,比较原始。

所以,她的意涵就比较简单,仅仅是表达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已。

右边《太极图》,是在左边“伏羲女娲图”之基础上的发展。

所以,她的意涵,就相对比较深刻和复杂。

首先,《太极图》相对“伏羲女娲图”,是特别地突出了鱼眼在图像中的表达,突出了鱼眼鱼体之间的对立统一。

“鱼眼”,就是“灵”,就是“意识”,就是“精神”

所以,鱼眼鱼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就是马列主义的精神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

然后,按照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般的阴阳法则,一方面,是左为阴;右为阳,下为阴,上为阳;另一方面,又是阴为弱,阳为强。

所以,相对的,《太极图》中的右边弱者之位,左边强者之位;下边为弱者之位,上边为强者之位。

而实际来看,《太极图》中,是阳鱼阴眼,其鱼体在右边的弱势地位,鱼眼又在上面的强势地位;阴鱼阳眼,其鱼体在左边的强势地位,鱼眼又在下面的弱势地位。

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

阳鱼阴眼,其鱼体在右边的弱势地位,鱼眼又在上面的强势地位,说明其物质上是弱者,精神上是强者;阴鱼阳眼,其鱼体在左边的强势地位,鱼眼又在下面的弱势地位,说明其精神上是弱者,物质上是强者。

另一方面,两个鱼体都是头大尾小,具有向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的趋势。

这说明,物质上的弱者,在强大精神的作用下,是走向了强大;物质上的强者,在颓废精神的作用下,是走向了虚弱。

所以,《太极图》表达的,就是一种矛盾发展到即将发生量变的临界时辰形态,这里面暗含着前后两个阶段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这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双方相对不同的精神形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就暗合了我们今天的马列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哲学原理。

由此,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马列主义哲学,勾起我们头脑中,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忆,从而促进我们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呢?

还有,在我们的印象中,《太极图》《五行图》是形影不离的。

那么,她们为什么形影不离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之后,就有了答案。

马列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物质的任何一种形状,都处于运动中,运动是物质存在最根本的方式

那么,如果用我们古人的“象”言语,来表达这个原理,应该是怎样表达呢?

《太极图》《五行图》的相互配合,能否就是表达了这一原理呢?

《太极图》的“太”,就是老太婆、老太爷的“太”,就是原始的根源的意思;《太极图》中的“极”,就是马背上的木架子、载具的意思。

《五行图》中的“五”,就是说有五种“行”;《五行图》中的“行”,就是选择方向行走。

所以,从《太极图》《五行图》的名称来看,《太极图》就是意味物质本身,《五行图》就是意味物质的运动,《太极图》《五行图》相配合,就是表达了物质的运动原理

具体来说,《太极图》表达了一个矛盾在其运动过程中的一种存在方式,里面暗含了矛盾运动,但是,并没有展现出这个运动缘由和过程。

《五行图》就通过五种生、克关系,揭示了这个运动缘由和过程,揭示了这个运动的基本原理。

《五行图》中的“水”“火”,是两种自然性的物质,它们都是没有固定形态的。

这可以与《太极图》中没有固定形态的阳、阴之鱼体相对应,说明它们就是两种阴阳不同的“物质”

《五行图》中的“金”“木”,也是两种自然性的物质,它们都是具有各自的固定形态的。

这可以与《太极图》中像圆点一样,一直不变的阴、阳之鱼眼相对应,说明它们就是两种阴阳不同的“精神”

《五行图》中的“土”,没有阴阳性,可以与《太极图》中阴鱼、阳鱼合抱成的圆相对应,说明它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当我们明白了《五行图》中,“金、木、水、火、土”各种元素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了。

矛盾的根本原点,是在于矛盾双方各自的惯性,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

任何一个事物,一旦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产生,它就具有保持本人既定形态不变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事物的惯性

由于事物在本身惯性的作用下,要保持本人既定形态不变,所以,当环境条件变化,给事物保持自己的既定形态带来压力时,事物在被迫变化的前提下,就会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抵抗环境压力,从而减轻本人的压力,也就是减少本人的改变。

就像天气冷了,企鹅们都感觉冷,于是它们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寒冷。

但是,在它们其中的一个企鹅来说,这就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抵挡环境压力,从而减轻本人的压力,也就是减少本人的改变。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就是环境压力,那是本人的主要对立面,所以,叫“反者”。

正是因为“反者”本人的压力,形成本人的变化,所以,就叫“反者道之动”

而在遭到“反者”的压力后,本人就要去寻求与第三方合作,与第三方进行价值交换,用本人对于第三方的贡献,换取第三方对于本人的贡献,从而让第三方协助本人减轻“反者”的压力,也就是减少本身的改变。

本人第三方做贡献,就是承受第三方给与本人的压力,就是改变本人以服务于第三方

不过,这个压力相对“反者”给与自己的压力,就要小得多,让本人的改变也要少得多,用这个压力去替换“反者”的压力,这个买卖合算。

所以,第三方相对“反者”,就是“弱者”,就是本人可以利用的一方。

这就是“弱者道之用”

由于本人第三方建立了价值交换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在双方共同的环境压力产生的,它相对于双方共同的环境压力,就是一个统一体。

但是,不看环境压力,单纯从双方的关系来看,这个关系又是相互给与对方以压力,也相互承受着对方的压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伤害的关系。

所以,双方实际上就是一个矛盾关系,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而在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双方的实力是并不相等的,所以,双方的相对性质也就不一样,这就构成了金、木、水、火之间的差别。

有了金、木、水、火之间的差别之后,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不就出来了吗?

所以,通过学习马列主义,也会促进我们对于我们的五行文化的理解。

另外,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又最奥秘的是什么?

那就是无字天书《河图》《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龙马负图,出现在黄河,神龟载书,出现在洛水,圣人就根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

这是我们稍有一点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但是,这《河图》《洛书》表达着什么内涵呢,为什么能够通过她们,就画出了《八卦》呢?

能够提示《河图》《洛书》之内涵的独一的一句话,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而这句话怎样理解,就又是一个难题。

但是,当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晓得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性之后,这个难题,能否就可以迎刃而解呢?

“河以通乾出天苞”,不就是提示《河图》意味物质的运动,像按次序开放的花苞一样吗?

洛以流坤吐地符,不就是提示《洛书》意味物质的本身,像神符一样决定着一切吗?

也就是说,《河图》、《洛书》,跟《五行图》、《太极图》一样,也是相对地表达物质运动,和物质本身的。

那么,为什么物质运动物质本身,会用《河图》《洛书》《五行图》《太极图》两套图像来表达呢?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就晓得,马列主义会将事物的发展分为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那么,《五行图》《太极图》、《河图》、《洛书》不是分别表达物质运动,以及物质本身的低级阶段高级阶段吗?

也就是说,《太极图》是表达物质的低级形状《洛书》是表达物质的高级形状《五行图》是表达物质的运动原理,《河图》是表达物质的运动规律

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河图》《洛书》的内涵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河图》是表达物质的运动,那么,根据马列主义哲学,运动是不是有量变量变

所以,《河图》中的阴性的偶数就是表示量变,阳性的奇数就是表示量变

《河图》中的奇数和偶数按顺序交替,由小到大,所以,量变量变也是按照点数的顺序交替发展。

但是,《河图》地方的阳性点数五的上、下,各有一个阴性的点数五,这又是怎样回事呢?

这个事情的解释就是:运动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每一个运动的主体,在其一生的运动过程中,都会面对两个矛盾对立面

以它的第五个运动阶段为界,前面的四个运动阶段,它是弱者,处于被支配地位;后面的四个运动阶段,它是强者,处于支配地位。

而在第五个阶段,它推翻了原来的强者本人变成了强者,又与新的弱者构成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直到本人弱者推翻。

所以,阳五上、下的两个阴性点数五,就是代表这个运动主体的两个对立面的第五个运动阶段,它们分别是在各自的第五阶段由弱变强,创造本人一生中的辉煌。

因为《洛书》《太极图》一样,是表达物质本身,只不过《太极图》表达物质低级形状,《洛书》表达物质高级形状,就像《太极图》意味鸡蛋,而《洛书》意味鸡仔,所以,《洛书》中的四个阴性的偶数就是代表四种精神,除阳五之外的四个阳性的奇数就是代表四种物质

那么,阳五代表什么呢?

阳五就代表四种物质组成的一个大物质的精神,这个精神是四个小物质之间的协调者,是四个小物质之间的中枢和地方

那么,四个小物质与四个低级精神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

阳一是阴八的物质,阳三是阴六的物质,阳七是阴四的物质,阳九是阴二的物质。

为什么精神越强,物质越弱;精神越弱,物质越强呢?

因为,这有一个变化过程。

精神越弱,实力越弱,它就越会发展;精神越强,实力越强,它就越保持不变。

所以,《洛书》跟《太极图》一样,也是以发展到临界点的一种物质方式,来提示了物质的变化运动。

但是,由于古人的言语我们不懂,如果不自创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就很难明白古人到底说的什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