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政府向世界提出的全球管理理念。
你可晓得,这样的理念,并不是中国现在才有的,而是早在6400多年前,就由我们的祖先们提出并且践行了的。
正是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直接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考古学意义上的“庙底沟文化”时代,在历史学上,就是“神农氏时代”。
她也决定了其后6400年,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今天的中国政府,再次向世界提出这一理念,不过是一次相隔6400年的历史大循环而已。
当然,同样的理念,在不同的时代,表述方式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今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年,则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其中的“断鳌足”,就是去掉各方的戾气;其中的“立四极”,就是建立四方结盟的共同天下。
这就是另一种方式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那么,当年的这一理念,是由谁提出来的呢?又是怎样得到践行的呢?
我们从“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个历史上的传说说起。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是中国人必须晓得的一个历史传说。
因为,她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的产生息息相关。
《易经·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意思就是说:黄河上出现了《河图》,洛水上出现了《洛书》,圣人伏羲,就根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
那么,《河图》《洛书》说了些什么?圣人伏羲,为什么能够根据她们画出《八卦》呢?
这个问题,还得一步一步地来。
首先,黄河上怎样出现的《河图》呢?洛水上怎样出现的《洛书》呢?
那就是“龙马负图,神龟载书”。
传说,伏羲女娲时代,黄河上出现了一匹“龙马”,背负着《河图》,向人们呈祥献瑞;洛水上又出现了一只“神龟”,承载着《洛书》,向人们昭示吉祥。
这两件事情发生的具体地点,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和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长水镇长水村。
那么,这个背负《河图》向人们呈祥献瑞的“龙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物”呢?
其实,这个“龙马”早已经再次出世,只是,人们都还不认识它罢了。
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镇发现了一个文化遗址。这个文化遗址的最下层,是一个“天盖墓”。这个“天盖墓”的墓主左右,分别有一只用蚌壳堆塑而成的动物抽象,正好符合于我们传统文化中“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这个 “右白虎”之虎的抽象,是非常逼真的,一看就是一只虎。
那么,这个“左青龙”之龙的抽象,又像什么呢?
它有些像马,又有些像鳄鱼,特别是它脖子上的几个蚌壳,就像是马脖子上的马鬃。
所以,它其实就是传说中的“龙马”。
那么,这个“龙马”,原来就是一种图腾,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东西,它又怎样能够背负《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向人们呈祥献瑞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有鱼肚子里出现了丹书帛,晚上的树林里还有鬼叫,“大楚兴,陈胜王”。
元朝末年韩山童起义的时候,也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修筑黄河的工地上得到了应验。
那都不过是有人在借鬼神,而行人事罢了。
所以,这个“龙马负图,神龟载书”,也不过是有人在借鬼神,行人事而已。
那么,这又是谁在借鬼神,而行人事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发生地,当年是一些什么人在那里活动呢?
“龙马负图”发生地的西边就是现在的洛阳市渑池县。那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所在地。
“神龟载书”发生地的北方,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三门峡市陕州区,那是著名的庙底沟文化遗址所在地。
而濮阳西水坡遗址中,那个堆塑着“龙马”的“天盖墓”,是下葬于距今6400年左右,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发生转变的时候。
这就是说,“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仰韶文化的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发生转变的时候。
而仰韶文化是以陕甘宁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为主,一路向东发展的。她晚期的主人就是女娲氏,中后期的主人就是神农氏。
所以,“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祥瑞,就是当年的女娲氏族群在借鬼神,而行人事。
那么,女娲氏族群为什么要借鬼神,而行人事呢?他们的借鬼神,而行人事的对象又是谁呢?
我们要明白,这个“龙马”,是当时伏羲氏部族的图腾。所以,女娲氏族群的这个借鬼神,而行人事的对象,显然就是伏羲氏部族。
她们是要借伏羲氏部族的神灵,来对伏羲氏部族说她们本人想说的话。
那么,她们对伏羲氏部族说的是什么话呢?
这就要我们先了解当时的天下大势,然后,再理解“龙马”所负之《河图》的涵义。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也就是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然后,庖牺氏又“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这里的燧人氏,就是距今7000年前,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的主人。而庖牺氏,就是当年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主人。
庖牺氏从东北地区南下,入主中原,降服了中原地区的燧人氏,就“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了。
根据当时“石、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文化,庖牺氏就自认为他们的部族行的是“木运”,是受“木神”保佑的,而“木神”又“居于东方,主掌春季”,所以,他们就要“东封泰山”,好让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以最大的神力,来保佑他们部族的江山周全。
但是,当时的泰山地区,还有一个北辛文化族群。
北辛文化族群针对他们的“木神”,就祭出了本人泰山上的“石神”,根据五行文化“石克木”的观念来了个“泰山石敢当”。
结果,庖牺氏“东封泰山”不利,他们的江山也就“不周全”了。
而这时候,被他们所降服的燧人氏部族,又在河北地区造反,这就导致他们“不周全”的江山
“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了。
《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这里的共工氏这个名号,本意是双手拿工具唱工的奴隶,他们其实是燧人氏的后裔。
这里的祝融氏这个名号,本意是有祭祀权的统治者、奴隶主,他们其实是入主中原后的伏羲氏。
因为祝融氏部族行的是“木运”,而“水生木”,所以,被他们取王位而代之的燧人氏部族,以及后来的共工氏部族,行的就是“水运”。
行“木运”的祝融氏,压迫行“水运”的共工氏,这就是“以水承木”。
因为共工氏“以水承木”,所以,他们就要“乃与祝融战”。
虽然他们“不胜而怒”,却还是“头触不周山崩”,导致祝融氏的江山“天柱折,地维缺”了。
而这里面的关键性因素,其实就是女娲氏部族“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因为,当时洪水众多,女娲氏部族要去“以济冀州”,就必须先控制洪水。而五行文化有“石生水,火克石”的观念,所以,女娲氏部族就举行了一种“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宗教典礼,来制止洪水众多。
“聚芦灰以止滔水”,也是女娲氏部族根据“火生土,土克水”的观念而举行的一种宗教典礼,目的也是制止洪水众多。
而“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女娲氏部族当时所提出的理念与主张。
她们正是为了践行这个理念与主张,才去“以济冀州”的。
冀州,就是现在的河北地区,当时,共工氏就是在那里“乃与祝融战”的。
而女娲氏“以济冀州”,是去协助他们中的哪一方呢?
对这次事件,《淮南子》的记载是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
而庖牺氏(也就是祝融氏)“有龙瑞,以龙记官”,
所以,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去协助共工氏打击祝融氏部族中的“黑龙氏”部落。
那么,女娲氏部族为什么要“杀黑龙以济冀州”呢?她们在这之前,有没有提前申明过本人的主张,对祝融氏部族进行过劝说呢?
“龙马负图”之故事的流传,就是表明,女娲氏部族是向伏羲氏部族进行过劝说的。
可是,伏羲氏部族当时一门心思要让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好全力保佑他们部族的江山周全,所以,就全力预备“东封泰山”,并没有对女娲氏部族的良苦用心给予应有的回应。这才让女娲氏部族,不得不“杀黑龙以济冀州”。
正所谓没有铁血手段,就显不出菩萨心肠。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好好地理解一下,这个“龙马”所负的《河图》之含义了。
首先,我们要晓得,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引《春秋纬》所说的一段话:“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以龙图发,洛而龟书成”。
这个“乾”为阳,“苞”则是有次序地开放的;“坤”为阴,“符”则是不可更改的封印。
所以,“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就是说《河图》相对为阳,模仿的是像花苞开放一样的次序;《洛书》相对为阴,模仿的是像神灵封印一样的方式。
那么,一个次序,一个方式,这不是事物们的一体两面吗?不就是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现象吗?
所以,《河图》《洛书》,其实跟《太极图》和《五行图》一样,也是模仿和意味,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也是分别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变化现象和存在现象。
这样,我们就又会想到《易经·系辞》里面的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极”,是马背上的木架子,代表事物的方式。“太极”,就是事物最原始的方式。
“两仪”,就是事物的两种表现,一种是事物的存在,一种是事物的变化。
而老曹在前面几集已经引见过,《太极图》,就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存在现象;《五行图》,就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变化现象。
那么,现在,《洛书》,也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存在现象;《河图》,也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变化现象。
为什么事物的存在现象和变化现象,分别会有两种不同的模仿和意味呢?
就像鸡蛋和鸡仔,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原始的、根源性的;一个是发展的、规律性的。
所以,《太极图》和《五行图》,就是模仿和意味事物原始的、根源性的存在和变化现象;《洛书》跟《河图》,就是模仿和意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存在和变化现象。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象”,就是模仿、意味。“四象”,就是四种模仿,四种意味。她就是指《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这四种对事物的模仿和意味。
那么,既然《河图》跟《五行图》都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变化现象,我们就来看一看,她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五行图》是一个圆形,这种圆抽象征的是一种轮环的方式,就是上一轮有什么,下一轮中还会有什么,上一轮和下一轮,是一种反复性的对应。
那么,我们看《河图》中的阳一跟阴六,阴二跟阳七,阳三跟阴八,阴四跟阳九,它们的同位相对,是不是一种反复性的对应呢?
所以,《五行图》所表现的规律,《河图》中也有。
但是,《河图》跟《五行图》肯定也有很多不一样。《河图》中有两阴一阳的三个点数五,这在《五行图》中,是找不到对应的。
那么,这两阴一阳的三个点数五,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她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变化不是孤立的。在这个事物的前面,有它的来源。它来源于前一个事物的第五个阶段的变化。在他的后面,也有它的终结者。它终结于后一个事物的第五个阶段的变化。当然,在它本人的第五个阶段,它终结了前一个事物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孕育了后一个事物的胚胎。
那么,联系到其它的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阴六、阳七、阴八、阳九,就是一个事物共有九个阶段的变化,其中,五次量变,四次量变,交替发展。而以第五个阶段为转机,前面的四个阶段,就是本事物受前面一个事物支配,在反抗前一个事物支配的过程中成长。后面的四个阶段,就是本事物取代前一个事物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它又被后一个事物反抗,并且,在后一个事物的发展中,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直至最初被取代。
所以,这就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历史发展规律。
而女娲氏部族,就正是想通过这个规律,来劝说伏羲氏部族为了子孙后代,要积阴德,不要把路都走绝了。
但是,执念,是一种思维惯性。在“东封泰山”,确保部族江山周全的执念支配下,伏羲氏部族听不见女娲氏部族的金玉良言。所以,女娲氏不得不在最初“杀黑龙以济冀州”,从而促使伏羲氏部族的江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那么,接下来我们讲“神龟载书”。“神龟载书”也是女娲氏部族的借鬼神,而行人事。
那么,她们这一次又是针对谁呢?
因为,“神龟”是共工氏部族的图腾,所以,这个“神龟载书”的祥瑞,就是针对共工氏部族的。
我们来关注一下“龙马负图”,“神龟载书”所产生的具体地方。
“龙马负图”,是产生在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这个地方,正是在渑池和淮阳之间。
而渑池是仰韶文化遗址所在地,淮阳则是当时伏羲氏部族的都邑所在地。伏羲氏“都于陈”,这个“陈”就是现在的淮阳。
那么,这个会盟镇雷河村,很可能就是当年伏羲氏部族和女娲氏部族的交界处,并且,是他们相互往来的必经之地。
女娲氏在这里制造“龙马负图”的祥瑞,就是为了让途径这里的伏羲氏部族的人们看到,从而对伏羲氏部族发生影响。
而洛宁县长水镇长水村,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南边,也就是在庙底沟文化遗址的南边。
从这里往南去,可以去往哪里呢?
可以去往长江和汉江交汇的长江中游西部。那里有一种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产生于距今6400年。她和赵宝沟文化一样,也有玉文化。并且,赵宝沟文化正是在大溪文化产生的时候,转变为红山文化的。
而且,大溪文化只在长江南岸和汉江西岸才有,很明显具有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划江而治”意思。
所以,大溪文化很可能是赵宝沟文化族群,也就是伏羲氏部族战胜之后,逃到那里去的一部分人建立的。
从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再来看“神龟载书”之故事的发生地。那不是正在共工氏部族的使者,从与伏羲氏部族对抗的前线,前往陕州地区庙底沟文化的遗址之间吗?
所以,可以想象,共工氏部族追击伏羲氏部族到了长江和汉江边,因为他们实力无限,无法过江去继续追击伏羲氏部族,所以,他们就派使者前往女娲氏部族,要求女娲氏部族继续协助他们,消灭逃到长江南岸和汉江西岸的伏羲氏部族的残余部队。
而女娲氏部族意料共工氏部族会派使者前来,所以,她们就在共工氏使者前来的必经之地,制造了这个祥瑞,目的,就是劝说共工氏部族,对抗不是办法,和解才是出路。
因为共工氏部族本人没有能力独立消灭伏羲氏部族,他们也就只好接受女娲氏的劝说,与包括伏羲氏部族在内的其他各方举行结盟,从而实现了“断鳌足以立四极”。
那么,对于这个“神龟载书”的《洛书》,我们要怎样理解呢?
因为她和《太极图》一样,都是模仿和意味事物的存在现象的,所以,我们来将她与《太极图》进行比较。
又因为,从《太极图》到《洛书》,这两头的跨度有点大,所以,我们在她们的两头,搭一个桥。这个桥,就是从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个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她跟《太极图》是不是有些联系呢?
这个人面耳朵两边的两条鱼,是不是可以组成一个《太极图》呢?这个人面下巴两边的两条鱼,是不是又可以组成一个《太极图》呢?然后,上下四条鱼,是不是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太极图》呢?
当然,这个“人面鱼纹”,和《太极图》的不同之处,就是她的人面的头上,还有半条鱼。这半条鱼的另一半,也就是鱼头,显然是进入到了人面的头里面去了,也就是成了另外四条鱼的中枢。
所以,我们再来看“人面鱼纹”和《洛书》之间的关系。
这《洛书》不就是对“人面鱼纹”的象数化改造吗?
就是,“人面鱼纹”中的鱼,在《洛书》中,被用奇数和偶数给分开了。偶数为阴,就表示比较稳定的鱼头;奇数为阳,就表示容易变化的鱼体。
然后,由于相对《太极图》,“人面鱼纹”和《洛书》中的个体方面众多,她们就构成了一个中枢。“人面鱼纹”里面的中枢,就是已经进入到人头里面的那半条鱼。《洛书》里面的中枢,就是地方的那个阳五。
那么,《洛书》中的奇数和偶数是怎样配对的呢?它们谁是谁的鱼头,谁是谁的鱼尾呢?
《洛书》中,阴八是鱼头,阳一就是它的鱼体;阴六是鱼头,阳三就是它的鱼体;阴四是鱼头,阳七就是它的鱼体;阴二是鱼头,阳九就是它的鱼体。
为什么鱼头的层次越低,它的鱼体的层次反而越高呢?
因为五行文化里有“金强木弱,金死木活”之说,鱼头层次越低,鱼体层次越高,与这个说法就是相合的。
也就是说,《洛书》跟《太极图》一样,也是模仿和意味事物发展到最初阶段的那一种存在现象,所以,那是一种“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一切都已经颠倒了的存在现象。
其实我们细心考虑,阴八不是应该在阴二的位置吗?阴六不是应该在阴四的位置吗?为什么它们都颠倒了呢?
这也是因为,《洛书》是模仿和意味事物发展到最初阶段的那一种存在现象。
另外,为什么阳一在阴八和阴六之间,阳三在阴四和阴八之间,阳七在阴二和阴六之间,阳九在阴二与阴四之间呢?
阴八有它的外环境,阴六是它的内环境,阳一作为阴八的鱼体,要同时面对它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所以,它就在阴八和阴六之间。
阴六的外环境是阴八,内环境是阴四,所以,它的鱼体阳三就在阴八和阴四之间。
阴四的外环境是阴六,内环境是阴二,所以,它的鱼体阳七就在阴六和阴二之间。
阴二的外环境是阴四,它还有它的内环境,所以,它的鱼体阳九,就在阴四和阴二之间。
总而言之,《洛书》表现了两大规律,第一个是“金死木活”,弱者是可以发展的;第二个就是,所有的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环境压力,它们可以在一个中枢的协调下,联合起来,去面对共同的环境压力。
而这两大规律,都可以用来劝说共工氏部族放下眼前的对伏羲氏部族的仇恨,埋头发展本人,和大家共同面向未来。
所以,正是由于成功地劝说了共工氏停止和平,实现了女娲氏部族所主张的“断鳌足以立四极”,伏羲女娲时代就结束了,神农氏时代就来临了。
在考古学上,这就是我们的“庙底沟文化”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