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论语史鉴:诚敬,是礼的基础要求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九篇第10章

子见齐衰(zī 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一种丧服,仅次于最重的斩衰。以粗麻布制成,因其各块布幅有缝齐,故称为齐衰,斩衰一般只用于父母去世时所穿。

《仪礼·丧服》:“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史记·赵世家》:“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絶。”

裳:从尚从衣,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开”。“尚”与“衣”联合起来表示“展开的衣”、“衣摆”,《说文》认为裳为“常”的异体字。

常、裙二字通常互训,说明裳就是裙。《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裳下饰也。”

裳的本义:裙,裙字从衣从君,即夫君、君长穿着的衣服,后引申指男女穿着的下衣。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裙)。

《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意为:衣裳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

在“三皇”时代,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伏羲时代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

神农时代,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衣料也相应地开始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

到了五帝时代,彻底改穿布料衣服。并确定了上衣下裳为男女标准常服,如《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满清之前,华夏(汉族)的服饰基本特征未曾改变,即现在统称的汉服。

如唐·白居易《琵琶行》:“整理衣裳起敛容。”唐·李白的《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裳读cháng时,意为鲜明美盛的样子。如《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其叶湑(xǔ茂盛)兮。”

冕衣裳者:冕指官帽,衣裳特指官服,冕衣裳者即指为政者。皇侃认为:这里的“冕衣裳者”应该指“上大夫”。

瞽者:盲人。

趋:走也!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从走刍音。趋的本义就是:快步走。如《礼记·王藻》:“走而不趋。”《礼记·曲礼》:“帷薄之外不趋。”

趋也指行走,如《庄子·胠箧》:“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趋也指古代的一种礼节,即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古代有“进必趋,退必迟”的礼节。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古代人在接受父母教育时,也必须在庭中趋行,所以“趋庭”指承受父亲教导。

趋也指奔赴,如《韩非子·外储说下》:“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

趋也指趋向、追逐、归附,如:趋炎附势、趋利、趋势、趋时。

趋也指志趣、情趣,如《论衡·定贤》:“言眇(miǎo,微)而趋深。”

全文理解为: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经过本人身边的时候,他们即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如果经过他们身边时,一定会小步快走。

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不同人群的礼仪和心态。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和尊重的心态。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表现对规则、约法的敬畏,对弱势群体的尊重。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到的三者都于天命、大人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诚敬是礼的基本要求,文中可以看到孔子的一颗非常仁慈、诚敬之心,尤其是对需要尊崇的人,这就是礼。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如何敬老,助残的事迹,如:“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喝酒时,老人退席了,他才会退席。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一个叫冕的盲人乐师拜见孔子时,孔子扶着他走,还会告诉他:“上台阶了”、“到席位了”、“你右边坐着谁,你左边坐着谁”。

跟一个懂礼、讲礼的人交往,让人感觉多么舒服,温暖!?本文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开设各种各样的礼仪课,礼仪班,如商务礼仪、接待礼仪等,可见人们对于礼仪越来越看重了,让人感到欣慰。

关于“礼”的三个故事

《孝经》中讲了一个“曾子避席”的故事,对于现代教育很有启发意义,曾子是孔子高徒之一,有一次孔子让他坐在身边谈话,那个时代,老师请坐,学生才能坐的,老师问话,学生才能答话的。

孔子问他:“ 从前的圣贤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精要奥妙的理论,可以使天下顺从,子民和睦,君王和臣下之间没有抱怨。你晓得是什么样的道德和理论吗?”

曾子听后立马从坐席上站起来,走到席子晓得这些深奥的道理,还请老师赐教。”

避席的动作虽小,传递的道理却深。曾子避席不只表现了其践行礼法的坚定意志,还向世人传递出尊师重道的要义,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进言之,曾子的内在德性成就了其在儒学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修德对于修才大有助益。

礼的根本就是发自内心的诚敬,不一定要有多重的礼物,多么复杂的典礼

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在现在的甘肃一带,有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敌对,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异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稀有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样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身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费劲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用力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了唐太宗,并献上了礼物,唐太宗打开精致的绸缎小包后,发现只要几根鹅毛个小诗后,不但没有生气,还大赞“难能可贵”。

这便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原史,现在用它来表示“虽然我送的礼物不贵重,但我对你的情意却很深厚”的意思。

礼还要入乡随俗,文成公主刚到西藏时,在一次欢迎典礼上,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司仪令人奉上一颗生牛心让她吃下。

让客人吃生牛心是一种规格非常高的欢迎典礼,从来没有吃过生肉的文成公主犹疑了,但是为了表示对当地礼仪风俗的尊重,也为了表示她对松赞干布的爱,她终生留在西藏生活的决心,文成公主硬着头皮把生牛心吃下。

文成公主的行为让松赞干布感动不已,这奠定了他们终生相爱的基础,也奠定了唐蕃之间和平友谊的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