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使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孔子说:“若论没有忧虑,恐怕只要周文王了吧”,为什么这样讲呢?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说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儿子是周武王。“父作之”,“作”是开创的意思,说父亲开创的基业,“子述之”,周武王去把他发扬光大。
这里面有一个周朝开创的故事,周文王从祖父开始叫古公亶父,这个人就是很有德行的人,他是后稷大人的后代。后稷大人我们看过电视剧的,舜帝里面有提到过,后稷是农业的创始者,也就是周文王的祖先,当时周文的祖父古公亶父,生活在一个地方叫做豳,以农业为主,推行的是仁政。
当时有很多戎兵来犯,百姓就奋起反抗,古公亶父就想了一个问题,他说“我的这些百姓我的这些子民,做我的子民和做他们的子民有什么区别呢?我不能因为我本人的事情,让这些百姓流血牺牲。”
他后来就举家迁移,搬到了岐山周原这个地方,在现在的陕西,他到这个地方重新又开始发展农业。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仁德的人,又有很多人投奔而来,他就把这个地方运营得非常好,不断推行的是仁政。
后来又到了周文王的父亲王季他们是姬姓,周文王叫姬昌,文王的父亲叫姬季历,王季是后面子孙给的尊称。所以到了周文王的父亲王季这里,他依然推行的是仁政。
周文王的祖父从小就看着姬昌说他将来是可以做君位的,也就是说周文王,但是周文王的父亲王季是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如果礼制是应该传长子的,后面王季的两位兄长也晓得了父亲的意思,是想把王位传给王季的,传给他的三弟,也就是未来为了传给姬昌的,也就是周文王。
后面这两位兄长就开始离开家远走,不光离开家远走,还去纹身剪发,那个时候的纹身剪发是被称为大逆不道的,是不能承继王位的,所以后面王季就承继了王位。王季承继了王位又经过他本人的德政又去运营,后来传到了周文王这里。周文王开始广施仁政,发展农业,招贤纳士。
当时周文王为政的时候,还在商朝之下的一个诸侯国,但是由于他推行的是仁政有很多人民来投奔,当时已经坐拥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周文王有君臣之礼,并没有起兵伐商。
到了周武王这里,天下愈加的暴乱,商纣施行的暴政,无法之举武王才开始起兵伐纣,这是整个周朝建立的历史,所以这讲周文王为什么没有忧虑呢,他承了祖上的先业,又有他的儿子周武王来承继发扬整个周朝的基业。
整个这段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只要有大的德行的人才可能没有忧虑。之前我们讲过“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大德行的人一定有他的位置;“必得其禄”上天一定会给他福禄;“必得其名”,后世一定会传给他的美名;“必得其寿”他一定是被宗庙祭祀的。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
这里的“缵”是承继的意思,说周武王承继大王,也就是他的曾祖父文王的祖父,刚才我们提到的古公亶父,王季就是文王的父亲,再加上文王之绪,武王是承继了先祖的基业。
“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说开始出兵伐纣,出兵伐纣而得的天下,但是又身不失天下之美名,本来以下犯上是不合礼法的,但是商朝行的是暴政,这个时候挥的是正义之师。所以说虽然是以下犯上,但是因为他起的是正义之师,是为了全天下的黎民百姓,所以身不失天下之显名,美名和德行都是得到了彰显,创立了周王朝。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尊贵为当今的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坐拥天下,“宗庙飨之”,宗庙不断在祭祀,子孙保全其基业,到现在我们还在祭祀周文王,还在祭祀周武王。
孔夫子非常推崇的几个圣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经常提到唐尧、舜帝、周武王之美德之圣名。包括我们现在还在学习这些圣贤的品德,这都是“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所以整个都在告诉我们天道遵照的规律,道是察乎于天地的,他是有无形的那种规律在运作的,他只需是符合德行的,他是符合道的,他自然就可以得到上天所赋予给的天命。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武王末受命”指的是武王到了晚年才得了天子,得了天命,武王承继了祖辈的基业,本人又为政九年才开始出兵“讨伐上周”,所以他已经人到晚年才受的天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武王在位两年就到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那个时候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开始辅政,辅助周成王,所以说周公成文武之德。他继续承继和发扬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德行。
“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追王”,王这里是一个动词,尊称追加之意。“大王”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王季,追加他们的谥号为天子,这样才能享受天子之礼去祭祀。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即士,庶人。”
这个时候周公制定礼乐,这个礼乐不光是追封先王还达乎各个诸侯,大夫、士、还有庶民。孔子一生在推行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和完善的礼乐制度。
制定了什么样的礼呢?关于丧礼的这里有讲——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说如果父亲是做到了大夫,子是做到了士,大夫比士要更尊显。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去世,是以大夫之葬礼之,子祭祀是以士之礼去祭祀。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如果父亲是做士,子身为大夫,父亲去世以士之礼葬。祭祀的时候呢,子以大夫之礼去祭祀。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这里的期之丧,是指的守丧一年,说守丧一年的礼仪,达乎大夫,也就是说大夫以下都要守一年之丧的。《周礼》有记载,关于丧礼有五个时间,一个是三年之丧,一个是一年之丧,一个是九个月之丧,五个月之丧和三个月之丧,三年之丧就属于大礼。
比如说臣为君,子为父这是守三年的。其他的近亲,比如说叔父,伯父,这是守丧一年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说“期之丧,达乎大夫”守一年之丧的,大夫以下都要去守这样的礼,但是天子是不守的,天子只守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天子最初剩下守的丧也就还有父亲,所以说天子只守三年丧,但是其他的人要守一年之丧的。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这里说到了,父母之丧不分贵贱,从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守父母之丧,也就是三年之丧,包括天子在内都要去守的。
整个这一段从“无忧者,其惟文王乎”开始,不断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有多大的德行后面就会得到多少名,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位置,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子孙保之。周文王从祖父开始乃至于从后稷大人开始,不断到周武王,周公、周成王,这些人都是推行仁德的,都是有仁政的,所以才能贵为天子,“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所以,这里面就告诉我们一个道察乎天地的规律,我们有多大的德行,我们做过多少利益他人的事情,我们亲过多少民,这个时候我们才能享受多大的德行。
如果我们是被人忘记的,甚至不被子孙祭祀的,说明我们本人本身的德行太少了,不足以彰显在天地之间。讲过了礼,接下来开始讲孝——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说周武王周公可谓是孝敬了,这里又用个“达”,比一般的孝敬要愈加的通达。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说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达孝呢?就是很通达的孝敬了,“善继人之志”,善于承继先祖的志向,“善述人之事者也”,发扬别人的基业,发扬别人的事业。
我们总讲一句话叫子承父业,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孝敬呢?我们可以承继父辈的遗志,去把他未完成的心愿去发扬光大,这个才称为达孝。
所以我们本人也要反思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本人立于天地之间,我们本人也要去想一想,我们将来能否能留给子孙什么样的遗志呢?能让他们去完成,能让子孙以我们本人为荣,我们能做出什么样有德行的事情,什么样有德行的行为可以让后人去传承呢?要不然后人又承继我们什么呢?
我们再反过来思维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情,是有他本人的基业的,那我们也要努力地按照父亲的行为去承继他的遗志,去把他的事情发扬光大。
我们再扩大一点讲,古之圣贤留了那么多伟大的事业,那么多伟大的基业,那么好的文化传承,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都有义务、都情愿去承担去传承这些文化呢?
学儒家文化,《论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以说达孝是“继人之志,述人之事”的。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
接下来又讲关于孝的第二点,春秋是指的春天和秋天两个祭祀的节日。用我们现在很好理解,比如说春天清明节,秋天七月十五。
在春秋这样祭祀的节日,修其祖庙,修饰,洒扫祖庙。现在可能小的家庭已经没有祖庙了,但是大的家族还有祖庙的,用现在好理解的方式,比如说去上上坟。“陈其宗器”,陈列好祭祀的器具。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设其裳衣”就是以前祖上所穿过的衣服摆好,“荐其时食”预备好相应的应季的食品,食物和贡品,摆放划一,这是祭祀的一个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