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朝廷对夺情起复官员的仕途补偿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晓得,唐代对丁忧官员进行起复的方式,次要通过皇帝的诏令下达,而皇帝下达起复诏令,可以分为自动和被动。官员本身才干出众,朝廷政务尚需官员处理,皇帝便会自动下旨起复。若官员本人自动谋求起复,通过朝中关系举荐给皇帝,皇帝再下旨起复。
也有官员僚属才能突出,在其丁忧后,长官向朝廷上表,请求将丁忧官员起复;还有官员在地方得民心,当地百姓舍不得其离开,向朝廷上奏,朝廷顺势将官员起复。后三者属于被动起复。
皇帝起复
皇帝起复是最为直接的方式,据学者研究,诏令起复在汉代就已存在。皇帝在派遣中使下传诏令时,也会让中使对官员抚慰。
贞观时,侍御史李乾祐母忧去职,太宗下旨起复为兵部郎中时,对其进行宽慰,“爰降恩旨,并存抚慰,遂旌表门闾,诏夺情理,加授五品,除兵部郎中”。官员在收到皇帝的起复诏书后,一般要先上表推辞,然后皇帝再下令将其起复,方可接受起复,推辞次数在往往为一到两三次不等。
谋求起复
官员为了仕途,在丁忧后会上下打点关系,向朝廷谋求起复。大历五年(770),荆南节度使卫伯玉丁母忧,朝廷派王昂代其任,卫伯玉不欲得到权力,对其下属“潜讽”不受诏,既不承认王昂接替他的职务,朝廷无法之下,只能将其起复。
元和四年(809),昭义军节度使卢从史因父忧去职,“朝旨未议起复”,恰逢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卒,士真子承宗悖逆朝廷,卢从史为了能够起复,“窃献诛承宗计以希上意”。在宪宗将其起复后,命他一起讨伐王承宗,但卢从史私与王承宗勾结,“兵不可进。上深患之”。倚靠权臣,也是官员谋求起复的一种手段。
天复二年(902),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贻范丁母忧去职。韦贻范投靠凤翔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其拜相也是李茂贞之功。官员若得罪了朝廷重臣,谋求起复很大可能要以失败而告终。
长官上表
若官员才干突出,遭到长官信任,长官会向朝廷上表请求起复。至德二载,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副使段秀实(719-783)父忧去职。段秀实为节度使李嗣业推重,二人合作多年,李嗣业上表肃宗请求起复段秀实,“表起为义王友,充节度判官”。大中初,常州参军郑(773-848)丁忧去任,凤翔节度使崔珙“籍其干能,夺情署衙前兵马使兼押衙”。
武宗、宣宗时期,魏博天雄军骑曹参军宗庠丁父艰去任,宗庠“分牒列政,佣课尤加”,为魏帅何弘敬所倚重,在其丁忧后,魏帅将其起复,若地方事务繁忙,长官也会上表请求起复丁忧官员。大和初,鄂州司法参军雷讽丁艰去任,当时州务繁忙,鄂州刺史向朝廷奏请起复雷讽。皇帝下诏,“以其主领繁重,天恩夺情,再授斯任。”
官员和长官关系较好时,长官也会助其起复。天宝末,河东节度副使吉温丁母忧,吉温与长官安禄山甚为亲昵,“温又见安禄山受主恩,骠骑高力士居中用事,皆附会其间,结为兄弟。”安禄山加河东节度使后,奏吉温为副。吉温丁忧后,安禄山向玄宗上表,请求将吉温起复,玄宗下诏同意。
当然,长官奏请起复,无形之中加深了与僚属的私人关系,容易培植本人势力,吴丽娱认为这种起复滋长了唐后期贪慕荣利的风气,添加了藩镇长官的权力,礼仪沦为了政治工具。
百姓请留
官员在当地有政绩,能够善待百姓,在其丁忧离开时,百姓不忍好官离去,便会向朝廷请求起复官员继续任职。在唐后期的藩镇中,将领若能得到军士反对,在其丁忧时,士兵也会请留。唐代官员在丁忧起复后,官职会比丁忧前有何种变化呢?
加使职
官员在起复后,会在原有官职的基础上,添加使职。乾元二年(759)十月,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事吕諲丁母忧被起复。吕諲深得肃宗信任,安史之乱后奔赴灵武,与宦官交好,“内官朱光辉、李遵骤荐有才,帝深遇之”,“进奏无不允从”。此次被起复后,肃宗又给其加度指使。
大历四年(769),凤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副使严震内忧去职。严震管理地方尽心尽力,极力恢复烽火摧残过的凤州,“未周月而四郊襁负,感甚以泣曰:‘严公之仁,父母不若也。’”正因其治绩优良,朝廷“诏复厥职,充兴凤两州都团练使”。大历十二年(777),郭子仪属将试太常卿、主右衙兵将、军都虞侯李怀光母忧罢职。
李怀光“性清勤严猛”,与性格宽厚的郭子仪性情相反,因而,郭子仪将军中“纪纲任怀光”。大历十三年(778),李怀光被起复旧职,同时又“兼邠、宁、庆三州都将”。不难看出,给起复官员加新的使职,是出于对官员的信任和重用。
加散官阶
官员在丁忧服阙后,朝廷在授予其官职的同时会进阶散官,官员在起复的时候,也会加散官阶。咸亨五年(674),内侍省掖庭局宫教博士费智海被起复为内侍省内仆局令,同时,他的散官阶由文林郎进为奉承郎。高宗时,左清道卫利仁府左果毅都尉陆仁俭丁母忧去任。
第二年,朝廷将其夺情起复,授以“宁远将军、左卫兴乐府折冲”。贞元时,幽州、卢龙节度使行军司马刘澭丁母忧去职,不久后刘澭被起复,待其免丧后,“加银青光禄大夫,余如故。”贞元末元和初,宦官内仆寺丞刘弘规丁父忧去任,起复后被授予内侍省府局令,而其散官阶进为征事郎。
元和末,刘弘规任淮南监军使时又丁母忧,监军使职权重要,宪宗将其起复为宁远将军、淮南监军使。有时,起复官员加散官阶要等免丧之后。官员虽经起复不用在家举哀,但依然要坚持为父母心丧三年,心丧结束后,方才服阙,即可照常生活。但对于起复官员而言,鲜少有人能在心丧期间坚持服丧礼节。
高宗时期中书舍人欧阳通在起复后能坚守礼节,遭到时人称赞,“自武德已来,起复后而能哀戚合礼者,无与通比。”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心丧期间,难以做到哀戚而合礼。刘弘规在丁母忧心丧服阙后,散官阶由宁远将军进阶为银青光禄大夫。
贞元五年(789),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丁母忧被起复本官,心丧结束后,王武俊散官阶加为开府仪同三司。
加职事官衔
官员加职事官衔,仅限于唐后期职事官阶官化后。外官带职事官衔,相关研究已极其丰富,带职体现的是使职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唐后期官员带职次要有宪衔、文官衔、武官衔三种。宪衔次要指御史台官职,检校官衔多为台省官员及三公等职事官,武官衔次要为南衙十六卫武将。唐后期地方官员被起复后,其相关的职事官衔也会跟着进阶。
加宪衔。外官带宪衔一般加“兼”字,唐代外官带御史台的兼官,能够行使部分纠弹权,这是与其他带职不一样的。起复官员宪衔的进阶,一般是逐次进行的。唐代藩镇长官职掌一方军政大权,在其有文官衔的同时,也有武官衔,在带职上文武兼备。
唐代南衙设有十六卫,每卫设有将军、大将军为长贰官员,贞元二年(776),德宗在十六卫增设上将军,秩从二品。北衙禁军衰亡后,南衙十六卫基本已成为闲职,成为了武官乃至是宦官表示资望的迁转之阶。贞元元年(775),宣武节度使刘昌丁母忧,不久后被朝廷起复旧职,“起复加金吾卫大将军”。
贞元十二年(786),魏博节度使田绪卒,其子魏博节度副大使田季安承继节度使之职,德宗在授其官职时,“授起复左金吾卫将军”,加武官衔左金吾卫将军。元和五年(810),田季安母亲嘉诚公主卒,宪宗起复田季安时,将其武官衔由左金吾卫将军升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从史料来看,十六卫将军作为藩镇长官的带职,也要恪守唐代官制里规定的员额。
唐后期藩镇林立,自然地,十六卫将军数量不够。于是,在给藩镇长官授武官衔时,在正员满员的情况下,便会授予员外官。
由上可知,唐政府在将丁忧官员夺情起复时,让官员移孝于忠,为了给官员予以补偿,除了升迁其职权外,还会加以其他使职、散官阶。而到了唐后期,夺情起复的官员多为地方藩镇长官,朝廷除去在使职、散官阶上补偿他们外,还会进阶其职事官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