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萝卜丁
莆仙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机会,远比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以及越剧五大戏曲剧种少。但它作为一个地方的剧种,又是我国现存最陈旧的剧种之一,却不断活跃在兴化地区,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遭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崇,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莆仙戏在近年却出现萎靡的现状。
莆仙戏俗称兴化戏,构成于福建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发源于唐朝,立足百戏的基础上,于宋代发展成形,其表演方式及唱腔融会贯通了南宋时期的戏曲艺术,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莆仙戏迄今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音乐元素,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方言的隔阂导致剧种的推广遭到了极大的障碍。此外,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和文化差异性导致莆仙戏的"戏曲经济"强烈扭曲。商业的恶性竞争导致多数民间剧团为了经济效益舍弃了莆仙戏原有的剧种特色,随意添加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旁枝末节,使莆仙戏在慢慢丧失它极具特色的表演水平,莆仙戏的鲜明的剧种特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正在流失,形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面对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莆仙戏的消亡,抢救、承继和发展莆仙戏是有必要的,是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关键。
一、方言化的小众性,对莆仙戏推广的障碍
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急剧变化使莆仙戏原有的强大的持续发展能力遭到了制约,其数百年保留下来的鲜明剧种特色在慢慢消散,面临被其他戏种同化的危险,成为"杂剧"。莆仙戏的戏种小,戏曲唱词又为莆仙话,极具地方色彩的方言让外乡人面临着听不懂的尴尬难题,导致演出的基础性脆弱,群众流失度高。
1、方言的演唱方式,导致观众群体的流失
一方面普通话的推及使得兴化方言衰弱,学校教育让新一代年轻人追求标准的普通话,慢慢放弃学习兴化方言。莆仙戏的演唱言语是兴化方言,言语的妨碍使得观众数量的减少,学习莆仙戏的人数也在减少;另一方面莆仙戏外型老旧、剧本俗套、剧情进行缓慢,年青人适应了快节拍的生活和高科技文娱产品,更为丰富的文娱休闲方式是他们不情愿看莆仙戏的最大缘由。目前,莆仙戏的观众群以老年群体为主,但是近年广场舞的普及和社区老年演唱会的流行,有一大部分老人选择这两种文娱方式,放弃了单调的莆仙戏,明显的是这两种文娱方式更遭到中老年人的喜爱与参与。
2、传播的困难性
莆仙戏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仙戏和其他民族文学、传统舞蹈、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依靠口头传承为次要载体的"动态"资源,而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文化形状,具有"再生"功能并且需要再不断"再生"中发展与传承的宝贵戏曲文化遗产。莆仙戏由于语种小,受众的范围小,普通话普及对兴化方言的不断削弱,导致依口头传承方面遭到极大阻力,群众欣赏理解难度增大,从而使莆仙戏的传承面临困难。加之,如今处于文化全球化的高速时代,各种文化交错碰撞,许多年轻人更乐意享受通俗、快捷的流行文化,极少人会关注陈旧的传统文化,导致莆仙戏传播难度加大,进一步障碍了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
3、得到的关注小
莆仙戏属于地方方言剧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言语晦涩难懂,自然关注度小,甚至许多人闻所未闻,关注度极低。即便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曾带着《白兔记》冷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独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但获此殊荣的鲤声剧团并未在莆仙地区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有报社、电视台等媒体报道,除极少数老人以及从事莆仙戏有关工作者会有所关注以外,极少有普通群众会关注。
二、"戏曲经济"的扭曲
1、演出目的多为民俗活动
莆仙戏的次要演出一种是"菩萨戏"(或"佛生日戏"),"菩萨戏"是指演给菩萨和神灵的谢神祈福戏,莆仙戏是莆仙人祭奠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在菩萨的生日或佛的生日举行,最盛大的是农历二月初二、十二月十六这两个日期。另一种是在春节期间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增添喜气,在许多农村会特别找民间演出戏团来当地演戏。元宵节的游灯结束后,也会有莆仙戏的演出。在兴化地区有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便是"做十",即男女在年满五十虚岁时,或者每次逢整十岁时,都会在正月里举行过寿的活动,这种过寿活动可以维持整整一个正月的时间。一般在新年的初三这一天,会有过寿的主人会请剧团演戏。
2、民间演出戏团的混乱性
据调查统计,目前莆仙地区民间职业剧团有112个,未经登记办证的临时季节性剧团20多个。从业人员3500多人,每团平均年演出场次约为550场(含午、夜场)。莆仙戏民间剧团的广泛性导致剧团演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随意地将京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放入莆仙戏中,把脸谱、服饰和音乐唱腔弄得不伦不类,更有甚者,将网络流行词汇加入戏词中增添"时代气味"。这些缘由使得莆仙戏逐步得到本身的特色。民间的剧团由于场次多,导致排戏时间短,艺术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3、戏曲演出市场的恶性竞争
由于管理上的无序性,没有无效的合同制约,好演员通常是被一些民间剧团以提高报酬待遇等种种手段进行"挖角",所以演员的更迭现象在许多剧团经常出现,导致剧团不稳定,出现了大量的纠纷案件,在剧团的运营者方面也不情愿花话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培养演员。随着演员报酬的不断提高,但戏金却是一再降低,一些经济实力不济的剧团为了维持生计,不惜以低价竞争演出市场,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部分剧团面临解散的危险。一些剧团甚至冒名顶替冒充水平较高、声誉较好的剧团,包括国办专业剧团的名称演出,以欺骗手段占有市场。凡此种种,形成演出市场的混乱现象。
4、黑中介的猖獗
从事中介的人员众多,且本身文化素质低下,没有良好的艺术欣赏水平,为了本身的经济利益,在未经批准而私自运营,为剧团选择的剧目往往是往往通过不合理手段,如控制戏剧源头和垄断某一地区的演出市场,对剧团的演出进行重利盘剥。在黑中介的干涉下,任意抬高引见费,而这引见费一般是要提成10—15%,同时每月还会向剧团强行索要"带班费",而这种 "带班费"高达3000元。
三、"脱化"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王国维曾说道: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也",诚然莆仙戏虽然是地方剧种,但依旧从属于戏曲的共性,"歌"、"舞"、"故事"以及"演戏"都是戏曲的基本要素,莆仙戏本身带无方言小众的局限性,几年来经济发展下"戏曲经济"的扭曲化,让莆仙戏的神韵大打折扣,"脱化"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脱化"一词出自于明代李贽的《与焦弱侯太史书》中:"昨阅《近溪子集》,深叹此老日进一日,脱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无年也决矣",其意思简单而言是发展变化之意,在莆仙戏中"脱化"则意味在熟练掌握传统戏曲技法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和创新的行为,让戏曲的艺术层次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境界。
1、"脱化"该当以剧情为次要导向
戏曲也是演故事,剧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于剧情发展的"脱化",可以让剧情发展愈加顺畅,同时营建出比文学本身更具感染力的情景和氛围。背离剧情的莆仙戏改革必然会被社会现实所抛弃,立足于莆仙地区日常生活的剧本创作才符合莆仙戏的传统要求,添加具有时代性的新精神进行剧情"脱化",让舞台效果和艺术内涵得以提升,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现存的莆仙戏剧目品种大致有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改编、新编历史剧、新编古代剧、现代戏这五大类。传统剧目是最能保留莆仙戏表演精华的最佳手段,现存的传统剧目是最多的,也是最能表现出莆仙戏原有风貌。常见的莆仙戏"脱化"应该是排演新戏和创新传统剧目,莆仙戏传统剧目改编最著名的是《春草闯堂》。在保留传统剧目精华的同时,去其糟粕将符合民族戏曲艺术的内涵加入到剧本中,以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2、"脱化"要前后呼应,不能操之过急
莆仙戏是一门传统的综合艺术,文化内涵历经千年的积淀而在一方舞台得以绽放,其艺术方式又是相对固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十分厚重。莆仙戏以地道的民间气味,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又因戏曲的美感让世界所认可。方言的小众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对剧情的了解程度,但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在观众眼里极具地域特色的莆仙方言是戏曲的固有的艺术模式,任何有关于莆仙戏的改革、创新,都不能绕开传统方言方式的保留问题,不能给观众形成陌生感。"脱化"不是一味地抛弃,而是应该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前后呼应。
正如青年人看爱日本原声动漫,难道每个人都听得懂日语,了解其中的内涵。字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处理了言语不通的问题,原声可以更好地了解原作中的神韵。莆仙戏在某种程度而言,与日本的动漫发展路程是一致的,利用字幕来弥补方言上的局限,将其"脱化"为一种优势,使得观众没有得到原来的熟悉感,再添加新的艺术内涵,从而使得莆仙戏继续蓬勃发展。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一方文化。陈旧的莆仙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莆仙地区典型的文化代表,历经千年的沧桑流传至今日,是中国戏曲界的一大瑰宝。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不该只要物质的享受,精神文明建设依旧重要,进一步做好莆仙戏的承继和发展工作,让莆仙戏在"脱化"中完成涅槃重生,让莆仙戏能够得以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一篇:对联写作漫谈之脱化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