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齐物论十一:爱很伟大么?为什么庄子说爱的出现是道的亏损导致的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籍守护人#万物本来就是统一的,是没有是非分别的。爱的出现是道被蒙蔽的结果。天下真有功名这种事么?那谁都有本人的功名,还是等于没有功名,万物还是齐一的。任何人没有什么可炫耀的,都按照自然规律做好本人就很好了。

抄写原文

书接上回。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而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而构成。果真有构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构成与亏缺吗?

混沌未开的时代

事物有了构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构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本人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本人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承继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

昭文鼓琴

因而,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一切顺其自然

至:造极,最高的境界。封:疆界、界线。以:本来作“之”据文义改。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全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本人特长和学识。明:明白、表露。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承继昭文的事业。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即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图(圖):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高渐离击筑

关于地球的年龄,科学家最新估计是45.5亿年,那么46亿年前,连地球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了。庄子夸奖古代的人,真是智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为什么说古人智慧达到极高境界呢?因为他们认识到地球还没有构成的时候,是没有万物存在的。庄子高度认可这种认识成果,用了他最高的称赞方式称赞古人的智慧。“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智慧次一等的人,认为有万物的存在,但是万物混同一体,没有分界限定。智慧再次一等的人,认为万事万物是有界限分别的,晓得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土地的界限,但还没有是非心。自从开始有是非心,万物混一的道就开始有所亏损。道为何会有亏损呢?因为有是非就有了偏爱的心。这就是著名的“道亏爱成”。道就被爱这种“小成”给掩盖了。

混沌初开,有了物,到没有是非

可见爱这种东西,是对道有损害的。我们爱本人的孩子,由爱很容易构成娇生惯养,我们的爱很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废人。说句不吉利的话,假如孩子父母早亡,什么事都要靠他本人,他会在很小就有主心骨,就会在很小不得以开始用本人的双手创造本人的未来。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爱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你试着不那么爱他,是对他的协助呢?还是对他的损害呢?你品,你细品。

溺爱的结果是什么呢?

天下真的有成功和不成功这样的事么?果真没有成功和不成功这样的事么?要是有成功和不成功,我们说昭文弹琴就是成功的。要是没有成功与不成功,昭文就不弹琴。什么意思呢?昭文弹琴,每一个声音都是五音中的一个,不可能一下弹出五音来,说他成功,其实就是把五音割裂。说他不成功,那就是弹出一个音符,而放弃了其他音符。一方面成功,而放弃了更多的方面,这也叫成功么?或者说,他只会弹琴,不会做饭和其他的技能,假如他啥都会,样样都差不多,你说他什么都成功也行,你说他什么都不成功也可以,也就无所谓成功和失败了。

成与败是齐一的

昭文弹琴、师旷枝策、惠子据梧,枝策:是拿着两块板敲击或者拿着一块板敲击木柱,应该水平很高,很动听。据梧:就是惠施和别人辩论累了,坐在梧桐树下歇一会儿。这三个人在这方面的智慧,是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所以他三个人的这方面的能力传于后世。因为他们三个人确实喜欢弹琴、据梧、辩论,所以本领超出普通人很多很多。因为太过特长,就想让别人明白他们的能力。别人领会不了却一定要让别人领会,所以惠施抱着“坚白”这种糊涂的理论的终其一生。他的儿子又承继他父亲的理论而话费了毕生的精力,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成就。

惠施学富五车

那么什么是“坚白论”呢?这里说明一下,坚白论是战国时期名家辩论的著名论题之一。当时分为两派,一派以公孙龙为首,他分析石头,认为视觉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而看不到坚硬,触觉能摸到坚硬却摸不到白色。因而,坚和白是分离的。这是“离坚白”的一派。另一派主张“盈坚白”,以墨子为首,认为坚白同是石的属性而不可分。惠施是主张离坚白的。我一直看不明白这种辩论的现实意义,可是他们却辩论的不亦乐乎。庄子也是感觉他们的辩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坚白论真的有实际意义么?

昭文弹琴、师旷枝策、惠子据梧,他们守着一种一种技能而花费了毕生精力也可以算是有成就,那么谁都在某一方面有点本事,这样我们大家都可以算是有成就了;如果他们那么专业也不算有成就,又怎样才能算是有成就呢?这样就谁也算不上有成就了。言外之意是跟本就不存在有成就和没有成就的问题。这大概算是“齐功名”吧。所以迷乱人心的炫耀,是圣人所要摒弃的。所以圣人不用个人的才技辩说夸示于人,而是寄寓在事物的自然规律中,这就叫做“以明”。#济宁头条##哲学思想国学智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