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孟子》解读:梁惠王章句上·不嗜杀者王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④,吾对曰‘定于一⑤’;‘孰能一之’⑥,对曰‘不嗜⑦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⑧之’,对曰‘天下莫⑨不与也。王知夫苗乎⑩?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⑩;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⑪。其如是,孰能御之⑫!今夫天下之人牧⑬,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⑭。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⑮!”

[原文通释]

孟子谒见梁襄王。 退出来后,对人说:“远远看他不像个国君,走近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安定呢’,我回答‘天下统一就会安定了’;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能归顺服从’,我回答‘天下没有谁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过程吗?七八月时遇到天旱,禾苗已经枯萎了;天忽地聚起乌云,降下一场透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谁能阻止它!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那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待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向低处奔腾一样,浩浩荡荡地谁又能阻挠得住!’”

[正文]

①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谒见梁襄王。见,谒见,礼节性地拜见。梁襄王,梁惠王子,名嗣,前318年-前296年在位。

②出,语人曰:退出来后,对人说。“出”前省略主语,指孟子离开梁襄王王宫。以下双方对话多省略说话人。语,音yù,告诉,对人说。

③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远远看他不像个国君,走近他也看不出对他有什么值得敬畏的。望,远看,远观。之,代词,指梁襄王。人君,国家的君主。就,走近,靠近。而,连词,这里相当于“却”、“也”。所畏,值得敬畏的,可以敬畏的。焉,兼词,于是,对他。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突然问我‘天下怎样安定呢’。卒,音cù,同“猝”,仓促。恶乎,怎样……呢。恶,音wū,疑问代词。

⑤定于一:安定在统一,天下统一就会安定。一,作动词,统一。

⑥孰能一之:谁能使天下统一。一,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统一。之,代词,指天下。

⑦嗜:音shì,喜欢,爱好。

⑧与:音yù,跟从,参与,引申为“服从”“顺从”。

⑨莫:没有谁。

⑩王知夫苗乎:大王了那解禾苗生长的过程吗。夫,那。苗,禾苗,禾苗生长的过程。

⑪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七八月时遇到天旱,禾苗已经枯萎了。七八月,这里采用的是周代的历法,周历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七八月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

⑫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天忽地聚起乌云,一场透雨降下来,那么禾苗就又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油然,云忽地聚积貌。作,布,聚集。沛然,充分盛大貌。则,那么。浡然,兴盛貌。浡,音bó。之,音阶助词。

⑬其如是,孰能御之:像这样的情况,谁能阻止它。其,放在议论前,表语气,这里大致相当于“如果”。如是,像这样。御,阻挠,阻止。之,代词,它,指禾苗雨后蓬勃旺盛地生长。

⑭今夫天下之人牧:当今那天下的国君。夫,用于领起议论,也可释作“那”。之,的。人牧,国君,管理人民的人,把管理国家当作放牧一样。 ⑮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向低处奔腾一样,浩浩荡荡地谁又能阻挠得住。诚,果真。由,同“犹”,好像。“归之”和“御之”的“之”是代词。“水之就下”之“之”,放在“水”与“就下”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就,趋向,奔向。

[解读与点评]

本章可以命名为《不嗜杀者王》,谈论的是仁政与富国强兵的关系问题。

虽然孟子感觉梁襄王远远看不像个国君,走近看不值得敬畏,但还是很严肃地开导他。其中“油然”、“沛然”、“浡然”描绘久旱之雨从构成到降下又到它对禾苗产生的巨大能量,很有些夸张的意味,孟子试图通过这个抽象的比喻,让梁襄王明白做一位好国君多么重要。

为本章句读很伤脑筋。因本章全是转述之语,是孟子复述本人与梁襄王见面及对话的过程。我们平时口语直达述对话时,虽然也有抑扬顿挫的语调,但转述的内容是不能肢解的,转述言语书面表达的标点不能完全体现对话的语调。请留意我在叙述的环节间使用了分号。 称“人君”而不称“民君”,言其为统治者之首。

文/陈广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