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坚忍》一章中写道:“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一句“永不发露”,不由令人想起一则史事:隋朝大将贺若敦战功赫赫,却不谙世态,不懂趋炎附势,因私下言论晋王宇文护的过失,被宇文护所记恨,落得个被逼自尽的下场。临死前,他将儿子贺若弼叫至身前说道:“吾儿切记为父之下场,管好舌头,切莫重蹈覆辙”。说罢,贺若敦使尽最初一丝力气,用银针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希望他谨记“祸从口出”的处事道理,更希望他做到“永不发露”。
两位人物虽跨时相隔百年,但这则“永不发露”的处事观却延绵亘古、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评价男子成熟与否,甚至是事业能否顺利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由让我们联想到了“城府”一词。
“城府深”者,寡言少语,鲜有言论,有之则言不由衷,专言他人之喜好,此类人往往事业有成。
“城府浅”者,喜侃侃而谈,内不藏机,实事而说,却往往因言语不慎,听者有心,而得罪于人,事业颇为不顺。
这种城府深浅关系人生事业顺阻的处事论是千百年来封建民主统治下的产物。封建民主统治下,统治阶层为达高度集权目的,枷锁被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使出了“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等解数。而“百家争鸣”、“太宗与魏征”等却仅是漫长历史河流中的“昙花一现”。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构成了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但是,随着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探索与推进,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的“救世思想”。从扭转“左倾错误思想”,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路线,再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掀起了以实事求是为主基调的作风整改,凝聚了人心党心,为抗日胜利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我们看到任何事物要得以发展,就必须靠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实事求是”。
当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地方,一再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国情党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特别是以勇士断腕、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与魄力,全面开启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内再次实现了高度的团结一致,让我们看到了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恒心毅力。
因而,站在新起点,瞻望新梦想,我们青年党员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便决不能“永不发露、唯唯诺诺、吱吱呜呜、一味浑含”,而应“理直气壮、奋发图强、敢言献策、善于作为”。一方面,要针对自我,努力查找本身脸出汗,多向组织建言献策,积极给身边的人提出意见,只要继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相互协助、共同进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奉献出本人的力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