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王阳明文武双全,声名卓著。他立身以德,治家尽孝,从政亲民,为国尽忠,是“真三不朽”者。王阳明谆谆教育子弟立志勤学,以圣贤自期,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

01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从小就有大志向。他十一岁那年读私塾时,有一天,突然问塾师说:“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怀疑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其《教条示龙场诸生》云:“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夫过者,自卑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这个“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八字诀。

其《示宪儿》一文以通俗易晓的三字经方式,传达了王阳明教育后代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是:勤学、孝弟、谦恭、循礼、节俭、戒贪、包容、心善等美德。该文说: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02

种德养心,仁礼孝弟

王阳明的《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一篇书函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子弟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该文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其《传习录》语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其《又与克彰太叔》书函云:“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03

师法圣贤,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以斯言为迂阔也。”

又在《寄正宪男手墨》中强调本人的讲学主旨,要求子弟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主旨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日进高明’;‘钤束下人,谨守礼法’;及切磋道义,请益求教,互相夹持,接引来学,真是一善一药。至‘吾平日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亦无良知可致’,是以继志述事望吾仲肃也。仲肃日孳孳焉,进而书绅,退而服膺,则大慰吾党爱助之怀,而夫子于昭之灵,实宠嘉之。”这个评论,不只以阳明之教敦励阳明后人,且以之激励同门学子,亦足见王阳明关于确立道德良知对于建立良好家风、门风思想的重要意义。

04

勇于改过,以改过为贵

王阳明在《寄诸弟》的家书中,特别强调了“改过为贵”的思想,他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可见,勇于改过,以改过为贵,也是王阳明所提倡的优秀家风。

05

树立忠义为先、国事为重的良好家风

王阳明《上海日翁书》云:“男之欲归已非一日,急急图此已两年,今竟陷身于难。人臣之义至此,岂复容苟逃幸脱……伏望大人陪万保爱,诸弟必能勉尽孝养,旦暮切勿以不孝男为念。天苟悯男一念血诚,得全首领,归拜膝下,当必有日矣。”

其《岭南寄正宪男》云:“汝不审近日亦有少进益否?聪儿(正亿)迩来眠食如何?……我今国事在身,岂复能记念家事,汝辈自宜体悉勉励,方是佳子弟尔。”

这两封家书,都表达了王阳明忠义为先、国事为重的崇高境界,这也是王阳明倾力培养的良好家风。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吴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