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时令”这一章的内容非常丰富,前面一篇简单引见了“节水”和“节气”,奈何才疏学浅,无法再作深入探究。今天读的这部分内容,除了与天文历法有关,还和易学中的阴阳思想息息相关,更是触及到了我的知识盲区,只能简单做些记录,个别信息还有可能存在错漏,待通读完本书,再拿其中一些我感兴味的知识点深入学习。
百六阳九
《夜航船》说《历律志》记载: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一元之中有中元、下元。九度,阳厄五、阴厄四。初入元,百六岁有阳厄,故曰百六阳九。不过我查到也有的书上写作“阳九百六”。这个词是“百六”和“阳九”两个词合成的,放在一起表示灾难之年或者厄运之年。那如何理解“百六阳九”呢?《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这一段就阐述了古人是如何计算“百六阳九”的。
首先“百六”为100岁加上六年,就是106年,古时旱灾为阳,水灾为阴,“阳九”就是随后会有9年旱灾,接着374年后,有9年水灾,再过480年有9年旱灾,再过720年有7年水灾,再过720年有7年旱灾,再过600年有5年水灾,再过600年有5年旱灾,再过480年有3年水灾,再过480年有3年旱灾,这样加起来就是106+9(阳)+374+ 9(阴)+480+ 9(阳)+720+ 7(阴)+720+ 7(阳)+600+ 5(阴)+600+ 5(阳)+480+ 3(阴)+480+ 3(阳)=4617年。而古人认为4617年为“一元”,其中一共包含了57个灾年。
“百六阳九”不是历法,他是古人对自然灾祸之年的一种推算,由于“一元”所包含的4617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个算法的意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多的是表达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甲子
张岱在《夜航船》中说“尧元年至万历元年癸酉,三千九百六十二年,六十七甲子。”我们上一篇引见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时候提到过天干地支相组合刚好六十年为一轮,称作“一甲子”,这里我们按照字面意思来推算,“六十七甲子”应该是67x60=4020年.
但是为何这里说“尧元年至万历元年癸酉,三千九百六十二年”呢?这里的“尧元年”根据西晋的《帝王世纪》记载来看该当是“唐尧元年”即公元前2477年,“万历元年”是1573年,按照天干地支来算这一年是癸酉年因而对的上,这样加起来就是2477+1573=4050年,看起来两个数字相差了30年,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甲子是60年,我们看看唐尧元年”即公元前2477年是什么年?按照推算法,取尾数7,对应天干为“甲”,再用2477除以12得余数为5,对应地支中得“辰”,则公元前2477年为“甲辰”年,正是三皇五帝时期。按照一甲子六十年的纪年顺序,“甲辰”排在第41位,在这一轮中还有19个年头,如果按照“三千九百六十二年”来算,相当于是66个甲子加2年,因而我算来算去两头还相差了好几十年。
小结
写这一篇笔记的时候,我算“百六阳九”和“六十七甲子”花了不少时间,本人写完之后,还拿计算器验证了一次。尤其是“六十七甲子”这一节的内容,我还专门学习了如何推算不同年份对应的甲子,然后结合原文所述做了证伪,古人有时候喜欢写个大概的数字,因而我算了几次,还是每弄明白哪里出问题了,最初只能以“好读书,不求甚解”自我安慰了。
上一篇:还王莽及大新帝国以历史真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