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大多以“马上得天下”,却有一妇一儒例外,那就是武则天和王莽。王莽,一位将四百余年大汉朝拦腰劈成两半—分为西汉、东汉,开创了大新王朝的人物,却不断背负一个“千古骂名”,其开创的新朝也成为一个不被野史所正视的时代,今天以一个公允的眼光来展现王莽及新朝的历史。
新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是由西汉皇室外戚王莽建立的一个天下一统的完整朝代。当时,已统治中原帝国将达两百年的西汉王朝在经历一系列的改朝换帝之后,开始从巅峰走向衰落,社会贫富拉大,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奴婢成百上千,穷人贫困流离失所,各地反抗蜂涌而起, 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危机严重, 再加之几任皇帝均无子嗣,“三七”“阳九”之厄的流言盛行,天下一片乱世颓象,到西汉中后期,这一情况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出现了“四世三公”“一门五侯”的“佳话”,世族门阀不可一世,不只在经济上“闭门成市”,严重障碍商品流通,使得生产力无法得到释放,而且在政治上也对地方集权构成严重的要挟,随时可能孕生颠覆政权的力量,昔日无比辉煌的汉王朝, 此时摇摇欲坠、即将崩溃。
王莽,公元前45年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王贺在武帝朝任绣衣御史,因“依法办事”反而落个“奉使不称”罪名被免官,遣归故里东平陵县,后举家流落至魏郡元城委粟里,被乡里推举当一个小乡官。因好友撰制的一本《王氏谱牒自本》,激发了王氏家族代代注重培育子女,其姑姑王政君被选入宫,直至当了皇后和皇太后、太皇太后,使王氏几代被封王晋侯,荣盛至极。王莽虽为庶出,但人才英挺,少有大志,幼入太学,饱读经书,且折节交往,无论达官贵人,或布衣寒儒,或富商,或豪侠,皆结为友,如与青史留名的刘歆、甄丰、陈崇、崔发、扬雄、龚胜等,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畅言理想抱负,在野野享有威名。挽救衰败的汉朝,建立公平社会,使家家有田耕,人人安居乐业,消灭奴婢制,达到道无拾遗,天下无盗,刑措不用的太平盛世,这便是青年王莽的理想,他崇拜西周初年的周公,称帝后以《周礼》等儒家礼记学说为改革的政策依据。公元前1年,汉哀帝突然驾崩,王莽被急诏入宫,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成为其命运的严重转机。在八年时间内,他完全掌控了朝政,从大司马、安汉公、太傅、宰衡,直至成为“摄皇帝”,最初被禅让登上皇帝宝座,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
在猎取政权后,王莽为了改变危机四伏的现状,便迅速地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王莽改革次要围绕财政、货币和土地展开。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推行“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理,称为“五均司市师”。他们的工作,一是定时调理、均平物价,名曰“市平”;二是控制市场供应,市场货物畅销时,以低价收购,货物跌价时,则以高价出售;三是办理赊贷,根据具体情况,发放无息贷款(赊)或低息贷款(贷);四是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五均六筦”全面恢复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经济学家胡寄窗曾评论说:“在王莽以前,倡议经济管制者如管仲与桑弘羊,对管制政策的必要性都不如王莽所讲的透彻。”王莽推行政策管制的都是民众日常必需品,这些产业政府化之后,可以达到“齐众庶,抑兼并”的目的,当然,任何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集权以及扩充财政收入。
在币制上,王莽实行了四次改革。第一次是在公元7年的5月,他以周钱为蓝本,增铸货币。新币分三种,各值5000钱、500钱和50钱,是为“大钱”,当时,国内已经呈现通货膨胀的苗头,新币的名义价值远远高于旧币五铢钱,于是民间私铸之风大起,王莽下令禁止列侯以下私藏黄金。第二次是在公元9年,新朝创立,王莽以“奉天承运”为名义改出一铢小钱,社会传言说五铢钱和大钱都要被废止,市场登时大乱。王莽一方面把涉谣者、传谣者抓起来,流放边疆,另一方面则大量铸造小钱。第三次是在公元10年,王莽突然又宣布改变币制,把货币总名为“宝货”,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6种,6种货币又细分为28个品种,因品种繁多,换算比值又不合理,形成老百姓理解混乱,买卖大受影响——“百姓愦乱,其货不行”。第四次是在公元14年,王莽被迫下令废止大钱、小钱,发行“货布”(重25铢,值25)、“货泉”(重5铢,枚值一)两种货币。在短短七年间,王莽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在土地改革上,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天下的田地都更名为“王田”,一律不得买卖,凡是一个家庭男丁不到8个而田地超过一井(计算单位,一井为900亩)的,就把多余的部分分给宗族和同乡的人,这是自商鞅“废井田”之后,第一个重新推行土地国有化的政权。在推行土地国有化的同时,王莽还宣布不准买卖奴婢,其理由是奴婢买卖有悖于“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圣人之义。据传,王莽次子因杀死了一名婢女,王莽硬逼着他自尽偿命,不少史学家在这方面给予王莽极高评价。
那么,王莽建立的大新帝国为何只维持了十五年呢?首先,“五均六筦”的国营化改革,剥夺了民间工商业的所有利润,也没无为国库带来充盈,当时王莽效法汉武帝,任用了一批商人来运营“五均六筦”,由于缺乏相关监督机制,这些穿着官服的商贾乘机与行政官员沆瀣一气,虚设账簿,掏空国库,大肆牟取私利,最终导致官府的钱库没有充实多少,却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其次,七年四次的币制改革让金融次序大乱,政府的金融信誉几乎破产,据传,币制的每次变动,都会形成民间的一次大破产,监狱里常常因而人满为患。最初,土地国有化引起了中产阶级以上利益集团的集体反抗,在土地作为财富次要承载方式的当时,王莽在缺乏任何民意基础的前提下贸然推行王田制,自然得罪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
王莽变法不只得罪了世族和中产阶级及以上者,而且又得到了无产者的支持,再加上地方财政又没有添加收入,可谓疲劳天下,一无所得,所以改革进行到第14个年头,已经无法寸进,公元22年,王莽不得不下诏书,废止即位以来的所有改制政策,可是,天下事已不可为。公元23年10月,各地豪强势力以“复汉”之名起义,战乱又起,天下再次分崩离析,叛军攻进长安城,王莽逃至未央宫的渐台,被人砍下了脑袋,以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为首的势力集团乘机夺取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自此王莽身败名裂,新朝也随之覆亡。
胡适曾评价王莽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与其他任何帝王最大的不同应该是他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夺取帝位,而是为了政治抱负需要更大权力,使他能把儒家学说得以社会实践,改革经济社会制度,“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形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缔造一个理想的人人平等的盛世。刘文杰教授在《大新王莽》一书中这样描述王莽,在政治上,政治敏锐,勤政无为,既会隐忍,更会残忍,善于在不同派别中寻求权力平衡,襟怀复兴朝政,挽救乱世的理想;在改革上,跟随周公,完满的理想主义,却超越时空;在文化修养上,接受儒家正统,却又痴迷讖纬学说,称帝后修仙炼道;在人格魅力上,礼贤下士,同情农民、奴婢等弱势群体,网络各方人才;在个性上,爱憎分明,被贬时谦虚谨慎,平易朴实,而执政上位,却又搞顺昌逆亡,固执己见,疑心甚重。可见王莽情感丰满,有血有肉。
虽然他最终失败了,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说“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王莽“想把乱世逆挽之而至于小康的思想从此告终了。”与王莽同时代的大文豪扬雄,在西汉晚期和新朝都任过大夫,撰写过长篇大赋《剧秦美新》痛斥秦朝暴虐,极颂新朝仁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