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人石勒建立的胡人政权。后赵巅峰时期的疆域,统御了除西北、东北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可以算是十六国前期颇为强盛之胡族政权。
不过,等到开国君主石勒死后,继任者石虎残暴奢靡,荒淫昏聩,让后赵内部矛盾凸显。石虎死后,石氏内部更是迸发激烈的冲突,让石虎的养孙冉闵趁乱崛起,最终导致了这个强盛政权的灭亡。
观后赵兴亡的经过,石勒“强兵”四面征讨,正是后赵自立的基础;
而后期掌控大部北方领土之后的极尽“穷兵”,却直接加快了后赵的衰亡进程。
石氏妄图用单纯的武力来统御北方,在北方乱局之下,的确可以趁机成势;但这种这种“起家”举措,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也成为了其迅速覆灭的缘起。而且像石氏这般想用“极尽穷兵”的方式,实现对中原的占据,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政权更迭频繁的重要缘由!
石勒用“强兵”让后赵崛起的缘由:北方乱局,趁乱起势
石勒能由一个奴隶,逆袭成为后赵政权的开创者,最大的缘由还是在乱世中趁机崛起。最早跟随流民帅汲桑起兵,后投靠公师藩,之后投靠匈奴刘渊,进而成为胡族当中的一股强横势力。石勒又凭仗其四处征战,先后消灭王弥、王浚、段匹磾等势力,最终以襄国为根基,占据北方幽、冀、并等地,又与刘曜决裂之后,继续用“强兵”西进,最终覆灭前赵,成就了后赵对北方的统御之势!
看石勒的崛起过程,的确离不开其依仗胡族“强兵”的武力降服,无论是对幽、并、冀等地的虏掠,还是对江左政权的要挟,石勒所表现出极具要挟的“强兵”压制之资,最终的确让石勒在众多北方胡族势力当中彻底壮大!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各部,在后赵鼎盛之时,都不敢硬撼其锋!
前、后赵疆域部分示意图
不过,石勒的“强兵”崛起途径,也是有时局条件的:
先是当时北方丧乱,正值各方抢夺“地盘”之际,无人顾及石勒的崛起。八王之乱后期,胡族开始侵扰北方,而晋室无能,坐看各方胡族势力的崛起。等到永嘉之乱后,北方晋室力量彻底被胡族压制,匈奴、鲜卑等胡族势力纷纷凭仗其“完胜”晋室的胡族“强兵”占据北方各地。在这个过程当中,虽有刘琨、王浚、邵续等晋臣留待北方抗胡,但晋室“生力军”早就放弃了群胡窥伺的北方。
再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局部”争端,是十六国乱世的主调。前赵政权将重心放在关中及西北之地,放纵石勒在关东等地的崛起,更是给了石勒用最简单的“强兵”策略,迅速以襄国为根基发展壮大。等到刘氏意识到石勒的势成,早已无法轻易压制石勒,最终让石勒的后赵政权成为北方最强势力。
石勒的崛起是“恰逢其会”的,拥有胡族“强兵”是其崛起的基础,但时局的“便利”让其趁势壮大。当时匈奴前赵政权四处征战,吸引了大批“抗胡”势力的对抗;而鲜卑各部又多与晋室和江左“暧昧”,但实力最强、最为正统的江左又无暇北顾,便让石勒无机可趁;更不用说刘琨、王浚等北方晋臣,最终也只是成为石勒崛起的“垫脚石”。
与石勒崛起时完全不同的北方情势:石虎继任后的“四面皆敌”!
相比较崛起时的“宽松”环境,后赵在成为北方最为强盛的势力之后,也遇到了与当初前赵鼎盛时的局面——四面皆敌!
石勒死后,石虎篡位继任之后,面对的情势早就与石勒崛起时之时的时局有了千差万别:
先是北方胡族逐步占据了固定势力范围,借以迅速壮大。后赵灭前赵之后,鲜卑段部、拓跋等部,在北方逐步壮大,尤其是辽东前燕政权,逐步成为了后赵统御北方的严重要挟。
再就是后赵在不断对外用兵的过程中,导致冉闵等内部势力壮大。冉闵本来为石虎养孙,已经后赵对前燕征讨过程中表现出色,逐步成为了后赵内部的实权人物。而这也成为了后赵内部的要挟。
加之,前凉、东晋政权逐步稳定,面对后赵“强兵”,也足以应对。后赵政权未能对北方“坚壁清野”清除四方强敌的局面之下,还要应对前燕等势力对中原的窥伺,也只能无可奈何。
石虎妄图依旧用“极尽穷兵”的方式压制四方,最终加速了后赵的衰亡
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并未清除四方要挟的后赵政权,也想要用“强兵”的方式,来实现彻底的一统北方,这是前赵灭亡给后赵的教训之一,也是后赵不断对四周用兵的重要缘由。
但是,虽然用“强兵”之策,很多时候能够以此建功,但若是不断用兵但却无果的情况之下,依旧消耗国内钱粮,那么这种“强兵”之策,便成为后赵国力迅速衰落的缘起。
建武四年(338年),石虎预备讨伐前燕,派曹伏带领青州的士众戍守海岛,运送谷物三百万斛供给食用,又用三百艘船运送三十万斛谷物到高句丽。让王典率一万多部众在海滨屯田,又下令让青州建造战船一千艘;
十二月,石虎派李农、张举攻打前燕凡城,十多天无法攻下凡城,退军;
建武六年(340年)九月,石虎又预备讨伐前燕。下来征发司、冀等七州男丁十五万,预备一万舟船,运送一千一百万斛粮食到安乐城。迁徙辽西、北平等地一万多户到兖州,从幽州到白狼大量屯田。
由此来看,对于前燕的用兵,可谓是耗费极多后赵国力,无论是动辄数万的兵力,还是粮食、舟船等消耗,都给了后赵内部极大的负担。加之,冀州等地发生蝗灾、旱灾,百姓本就饥苦,频繁征发兵役及粮草,让后赵内部形成了极大的内耗。
石虎掌权后,还极尽奢靡,动辄修建宫室,征发徭役的昏聩,让后赵百姓苦不堪言。而且,为征讨前燕,频繁征发兵丁、迁移人口、开垦屯田等举措下,后赵还接连对东晋、前凉用兵,进一步加快了后赵内部的消耗。
“强兵”之策其实本是“良策”,但多次用兵,耗费极多资财、人口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建功,没能将前燕的要挟消弭,这让石虎的“极尽穷兵”也就颇显徒劳。
依然是很简单的道理,用“强兵”开创局面、消灭四方强敌,本是十六国时期的势力发展规律,这并没有错;但是耗费国力用“强兵”征讨四方,但却无法建功消弭强敌的结果,那便是“穷兵”。后赵极尽穷兵的策略,让其内部国力消耗迅速,也就逐步走向了没落。
成也“强兵”,败也“穷兵”
石勒用“强兵”,让后赵迅速崛起,这源于其在北方丧乱之际趁势崛起;
而石虎的“穷兵”却无法轻易消灭四方强敌,也是后赵迅速衰亡的缘起。
观石勒崛起之时,北方四处争斗,无人会特意针对尚未强盛的石勒,直到石勒以“强兵”之策攻灭前赵,已然是北方有了无敌之姿。而但是北方鲜卑段部、拓跋部尚未势成,江左等势力也无法顾及,后赵足以应对四方。
一句话,石勒用“强兵”之策时,没人针对他的壮大,因而后赵崛起。
而等到石虎用兵时,前燕等北方胡族势成,南方也无法轻易压制。而耗费大量兵力、钱粮对外用兵,却无法消除前燕等强敌,加之石氏奢靡成风,加剧了后赵的衰亡。无法建功、灭敌的“强兵”之策,也就成为了“穷兵”灭国之举。
一句话,石虎的“极尽穷兵”无法灭敌,却消耗了内部国力,进而衰亡。
那么,就可以这么说了,后赵是兴也“强兵”,亡也“穷兵”。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对“后赵”感兴味的童鞋,欢迎用头条搜索更多内容:
上一篇:宋朝和当代苏联一样穷兵却不黩武,为缓解外部压力活活被养兵拖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