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祭十二郎文:韩愈致所有离家舍亲,勇往直前的打拼人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宫殿藏本韩愈画像

韩愈是现在河南焦作孟州人。他出生的公元768年,是大唐走向衰落的时期。距离安史之乱平息之日,只要不到25年时间。

此时的皇帝唐代宗,对内平定安史之乱,并搬倒被尊为“尚父”的权宦李辅国,对外启用唐将郭子仪,收复了被吐蕃大军侵占的京师长安。

虽然已经不复大唐荣耀,但大乱之后,唐帝国也有复苏的迹象。整个社会已经趋于安定发展。

韩愈的祖上多是武将出身,韩愈也自称是韩信的后代。

直到韩愈的爷爷韩叡素,当上了桂州长史。

虽然并没有太多实权,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但已经是在文官体制内了。

韩愈的爷爷韩叡素,听说生了7个儿子,可谓多子多福之人。

其中韩叡素的第四子韩仲卿,生下了后世鼎鼎大名的韩愈。

韩愈是韩仲卿最小的儿子,韩愈还有两个哥哥,名叫韩会、韩介。

不过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明确说了“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可以猜测韩愈还有一个哥哥,这个哥哥可能死得太早了,未及命名。

韩愈的大哥韩会当上了中书起居舍人,从六品上的官阶,在野廷的要害部门中书省供职,可谓前途广大。

可惜,后来被贬韶州(广东曲江),远离朝堂,而且原来的广东是穷乡僻壤,韩会四十三就死在了韶州任所。

当时的韩愈只要12岁,也就是说大哥韩会和韩愈岁数相差了30岁。

二哥韩介听说做过率府参军,率府一般是太子拥有的军队,韩介的这个官,算是军籍,大概是正八品下至从八品上的官阶,也就比九品官大一些

韩介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韩百川,二儿子叫韩老成

韩老成在韩氏宗谱中,排名第十二,他正是《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

论辈分,韩愈是韩老成的叔叔;但论年纪,韩愈只比韩老成大2岁。

大哥韩会,不断都没有子嗣,因而,韩介将二儿子韩老成过继给大哥韩会抚养。

另一边,韩愈三岁的时候,父母皆丧。这个时候作为长子的韩会,担负起一家之长的重担。

韩会对于韩愈来说,既是兄长,也在韩愈成长过程中充当一位父亲的角色。

韩会的妻子郑氏也把韩愈当亲儿子看待。

这就是古人感人至深的亲情典范: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而韩老成与韩愈一起被韩会夫妇抚养,年龄相仿,名为叔侄关系,实则如兄弟之情。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笔走龙蛇,悲壮大气,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写得非常感人:“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韩愈12岁的时候,大哥在南方为官不幸早逝。

韩愈的嫂子带着韩愈和韩老成,将大哥归葬到河南焦作孟州的老家。

韩愈和韩老成,都在老家为韩会服丧三年。

此时的天下,又开始动荡起来。

唐代宗离世后,新唐王唐德宗李适即位不到三年,强明自任,坚持信誉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决心十足的唐德宗李适,开始发动削藩和平,致使唐朝的众多实力派藩镇接连造反。

这场反叛中,竟然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唐德宗本人也被迫逃出长安城,前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与叛军周旋。

其中,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是叛军的领袖人物

他在河南土地上攻城略地,大动干戈,一时间中原大地乱成一锅粥。

为了躲避这场战乱,韩愈的嫂子郑氏又带着韩愈和韩老成,一路向南,逃到了安徽宣城。

这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就食江南”的动荡历史背景。

韩家似乎遗传上有家族病史,导致很多族人都因病早逝,使得后代显得门庭不显,人口凋谢稀少。

韩愈的嫂子郑氏,不无感慨地指着韩愈和韩老成说:“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韩愈遭遇时局和家庭变故,比寻常孩子早熟得多,本身也格外地用功学习,以求重振家业。

几年后,唐德宗下发“罪己诏”,几乎是以跪着的姿势姑息藩镇,“二帝四王之乱”渐渐平息。

这个时候的韩愈,已然弱冠成年。踌躇满志的他,在19岁的时候,从安徽宣城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哪成想门第资荫的他,连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中进士。韩愈此时颇有点学不成名誓不回的气魄。

这期间,有四年的时间,都没有回安徽宣城看他的嫂嫂和韩老成。

在京城长安的第六年,韩愈25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转机。

古文家陆贽梁肃成了那一届的贡举主考官。

而这几年,韩愈曾多次交游梁肃门下。好写古文的韩愈,因而在这一届的贡举,得以中进士。

梁肃是韩愈的贵人,也是古文运动的先驱,可以说韩愈之后发起的古文运动,很大程度上遭到梁肃的影响。

这一年,与他一同科考的孟郊,却名落孙山。

孟郊,比韩愈还大17岁,与韩愈有着深厚的“忘年交”友谊。

韩愈作了许多诗,宽慰此时心情低落的孟郊。

可他不晓得,最需要慰藉的人,其实是他本人

韩愈本以为考中进士,就可以仕途顺遂,一展抱负。

谁曾想,科举虽然考过了,还有吏部考试卡人。

吏部试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进士身份只是敲门砖,韩愈又连考了三次没中。

韩愈直接就发飙了,觉得“为考官所辱”,打算卖了马,求船东下,自强不息地过活。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让他异常悲痛苦恼。这段时间,在京师长安备考交往,几乎很少与家里通信。

当韩愈去本人老家焦作孟州祭祖的时候,正巧碰到韩老成从安徽宣城回河南焦作孟州老家。

这一次,韩老成是护送韩愈嫂嫂的灵柩回来归葬。

韩愈直到此时才晓得本人的长嫂已经过世了,为此他自责悲痛万分,就在本人住的旅馆里,写下了《祭郑夫人文》。

多番打击之下,后人已经无法晓得那些难眠的夜里,韩愈都在想些什么?

是不是已经开始后悔本人选择的人生?

是不是觉得当初就应该呆在亲人身边,好好尽孝当家?

然而事已至此,他已经没有回头路。

这些年,他将侍奉长嫂,体恤晚辈的时间,都用在了京城内仰人鼻息,结好王孙贵族。

直到现在,依然没能在仕途上有所精进,他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他终于放下文人清高的姿势,效仿“李白自荐韩荆州”,写了些“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酸文,货卖宰相家。

韩愈厚着脸皮三次上书宰相董晋,希望得荐举,可惜董晋只是回说晓得了,也就没有下文。

合理韩愈心态要崩的时候,汴州宣武军发生了军乱,宰相董晋担任宣武节度使前去抚乱

大唐的宣武军,把守着中原门户,是皇帝重点照顾对象,因而虽然时常军乱,但总是能够迅速引起注重,将军乱扼杀在萌芽中。

不过这种抚乱的苦差事,也是要冒风险的,在京城安稳做官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前去。

董晋也深知点名才去的人,是被迫前往,肯定不会卖命。

于是,此时想起了还没出仕的韩愈,让他当上了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跟随董晋一起去今天的开封抚乱。

观察推官是一个有职务无官阶的幕僚职务,一般只需有出身,或者六品以下正员官都可以充任。

虽然卑微,但这却是韩愈步入大唐官场的重要起点。

韩愈与老友孟郊也在开封相遇,孟郊在开封客居了很长时间。他们一时诗酒相酬、乐趣无穷。

给韩愈的风雅时光总是短暂的,老友孟郊有事,与韩愈告别,离开了开封。

友人虽然离去,但远在安徽的韩老成不畏时局艰险,只身赶来探望韩愈,并留下住了一年,第二年韩老成回安徽宣城,打算把家里的妻儿接过来。

不曾想,这个时候的靠山宰相董晋病逝了,于是朝廷又派他去给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当“节度推官”。

武宁节度使的辖区就是徐州。张建封镇守彭城十年间,治军无方,使徐州成为一方雄镇。

韩愈本以为再次安稳了,于是派人去接韩老成来徐州。不曾想,派去的人刚动身,韩愈就辞官了。

这次辞官可能也是双向选择。他的领导张建封,对待部下比较苛刻,采取的是类似今天互联网“996”工作时间表,经常让韩愈“晨入夜归”,影响韩愈读书、著书。

韩愈对此大为不满,甚至是上书领导,写下长篇大论《上张仆射书》,希望领导能宽容他,使他不丧失本性;优待他,使他足以知名。

说白了就是想争取更多的工作之外的私人时间。

他甚至决绝地说,如果让他“晨入夜归”,即便是领导每天给他千金的赏赐,一年九次升他的官职,他韩愈也不乐意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除了对工作时间不满,韩愈在当幕僚的时候,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这也让领导张建封愈发不喜欢他,韩愈与领导的关系长期貌合神离。

韩愈在领导手底下不会被重用,而且还经常要附和领导的喜好,写一些违心的捧文。

这让他每时每刻都想过辞职,但迫于生计,不断强忍。

有一次他来京城长安办事,就有想法走动走动京城的关系,希望能调往京城当官。

可惜,最初没有成功,韩愈怀着失落苦闷的心情前往徐州。

就在回来的路上,他看到河里面有许多漂浮的尸体。这一幕深深震撼着韩愈,这些年战乱、水旱灾祸频发,朝廷内外动荡不安,赈灾不利,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韩愈作为一名有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读书人,非常想上书皇帝,为民请命,但深感本人位卑言轻,无能为力。

当他回到本人幕僚的工作岗位,顿觉本人整日尸位素餐,生活过得毫无意义。

最终他选择离开徐州,结束四年的徐州幕僚生涯,举家迁往洛阳。在洛阳,韩愈带着自家30余口,过得着实艰苦朴素。

他也不是大户人家,这样的生活,肯定不能长久。作为读书人,他身无长技,只能选择出仕为官。

西安大慈恩寺韩愈雕像

这一次,韩愈考虑良久,还是打算往京城长安里努把劲,如果在京城稳定了,还可以将韩老成一家接到京城。

要想在京城谋差事,难度可想而知。韩愈两次奔赴长安参加吏部的诠选,还是要考试。

总算韩愈是进士出身,还在京城名人圈里混迹了一段时间,名声还是有点。

于是,韩愈第二次顺利通过了考试,等待吏部任命官职。

可是,就是这等待候补,也需要费点心思,第一次来长安候补落空,第二次在京城友人的荐选下,担任了国子监四门博士。

这是韩愈第一个京官,而且是有官阶的正七品上的官职。虽然在京城,这样的官一抓一大把,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只不过,34岁的韩愈,此时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半百,牙齿松动,视力模糊。而不久,韩愈收到了韩老成离世的凶讯

刚听到这个凶讯的时候,韩愈还要反复确认真实性。因为好友孟郊给本人传递的侄子韩老成的病死时间,是有点问题的,有可能是讹传。

然而,最终韩愈难过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侄子韩老成竟然是因为“软脚病”去世的。

他在祭文中也说,软脚病是小疾,南方很多人都得,所以当韩老成在信中说最近得软脚病,经常疼得要命的时候,韩愈并没有当回事。

有后人说软脚病就是脚气病,但很可能是糖尿病,它会致使脚软疼痛。

回想起这么多年的蹉跎和挣扎,回忆起本人自从19岁进京科考后,就跟侄儿韩老成聚少离多的现实,不由得愧疚万分。

他突然很激动地认为,从前为了追求所谓功名而把亲人丢下的做法大错特错,在祭文中难过地说“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韩愈写过很多祭文,祭过郑夫人,祭过十二兄,祭过周氏侄女,甚至还祭过鳄鱼,真正令人感动到骨髓里的,就是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

韩老成死后,韩愈并没有停下出仕为官的脚步。后人也不必苛责韩愈,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们应该足够相信他文字的真诚。

只不过,现在的他,成为了韩氏一脉,最大的倚靠,他不能停下奋进的脚步。

只不过,秉性忠正,婉言敢谏的他,在仕途上并不讨喜。几度宦海沉浮,两度从京城被贬广东穷山恶水

第一次是担任监察御史,因弹劾皇亲国戚,被贬阳山令,阳山就在现在的广东阳山县。

在当地,韩愈深受百姓爱戴,都把韩愈当偶像看待,有些百姓甚至以“韩”字为儿取名。

后来,韩愈因当朝宰相裴度的赏识,历任礼部郎中、刑部侍郎。

位于广东潮州市的韩文公祠正殿

然而,又因反对唐宪宗迎接释迦牟尼佛佛骨,第二次被贬广东。这一次去的是广府极东之地潮州,在被贬潮州的路上,韩愈的爱女就不堪路途折磨而病死。

在韩愈的笔下,当时的潮州:

在广府极东,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期程,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

当时的潮州生活环境恶劣,经常是鳄鱼出没之地。韩愈已经年过半百,身体多病,衰老得厉害,实在待不下去,又厚着脸皮上书皇上,忏罪谢恩。

唐宪宗似乎也是动了恻隐之心,将他调到了袁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宜春。

不久,唐宪宗暴崩,唐穆宗在宦官梁守谦拥立下,登基即位。

但也就在这一朝,韩愈奉旨再次回京,迎来了为官人生的顶峰。历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时人称其为“韩吏部”。

韩愈当上了唐穆宗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

还宠幸宦官,任用的宰相萧俛段文昌又无远见,形成河朔三镇复叛,天下再次大乱。

《晚笑堂竹庄画传》韩愈像

韩愈在野为官,也屡遭政敌构陷,如履薄冰。公元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同年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57岁

第二年,归葬河南焦作孟州老家,与韩会、郑氏、韩老成和爱女一同归葬故里祖茔。对于韩愈来说,生命诚可贵,但他也期待魂梦中与亲人们相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