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山河月明》看懂徐妙云的三次弥缝,才明白她为何得朱棣一世宠爱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阿朱啊

娶妻当娶徐妙云,生子当生朱高炽。

自朱标病薨后,朱棣不断活在痛失大哥的悲痛中,还曾一连诵经三天不进一滴水。可他生在帝王家,多情就是自寻死路。

尤其是从他和朱允炆储位之争失败后,不只是他本人,就连燕王府,乃至整个北平封地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朱棣心中有气,气朱允炆的心胸狭隘;也有怨,怨朱元璋的偏心。但他却不能动,因为一个不小心,将会陷入必死之地。

徐妙云作为妻子,只能一遍遍劝朱棣还有妻儿,还有北平军要照顾,但想要化解悲伤却需要一个过程,就连大师姚广孝也说只能等。

只是,新旧权利交替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顾及个人感情,更何况作为争储失败者的朱棣,他的处境只会愈加艰难,如屡薄冰也未能保全。

徐妙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只不过她既要自保,也要顾及朱棣的感受。虽然朱棣怨她隐瞒不报,但她的三次弥缝,却让朱棣安全地度过了危险期。

嘱托张武,获朱元璋愧疚。

张武是朱棣在凤阳演武时收编的武将,为人憨厚朴实,最不会的就是撒谎。但张武却也是得了朱棣御赐腰牌的人,在朱元璋面前也是留了名的。

自朱棣回到封地后,不断郁郁而终,独一能撒气的地方就是虐打蒙古部落的骚扰。虽然朝廷明令只需驱逐即可,但朱棣却带着燕军三千精锐直接端了蒙古7个部落。虽然这样的做法能让敌人闻风丧胆,但朱棣也大大小小受了不少伤。

藩王打了胜仗,必须得回京都汇报,本来汇报人员理应找一个能言会道的人。朱棣手下的亲卫里,张玉本是第一人选,但徐妙云却偏偏选了张武。

而且在张武临上路之前,徐妙云特地见了他,还吩咐张武不必焦急,可以先回去看看妻儿再走。

果然,朱元璋看到是张武来汇报军情,就直接问了朱棣的情况,虽然张武一开始支支吾吾的,但不用张武编排,朱元璋就多信任几分。

而张武也不负所望,绘声绘色地把朱棣如何英勇,又受了多少伤夸大又不失现实地讲述了一番。

历来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朱棣不能本人说,却可以派一个连朱元璋都信任的人。本来就是父子,打断骨头连着筋,只不过需要一个台阶缓和关系而已。

朱元璋听了张武的汇报,内心的担忧和愧疚更甚,甚至还私底下对汤和说皇家不同地主家分家产,不能做到一人一半,但也晓得立储之事冤枉了朱棣。

其实,一旦立了朱允炆为储君,那落选的朱棣下场就会很惨,毕竟一山不能容二虎,即便是本人的亲生儿子,朱元璋也会猜忌和打压。

但人都是情感动物,难免为情所困。朱元璋内心还是想保全朱棣的,但朱棣不断跟他别扭着,朱元璋也不能自动关照,这样对朝政的稳定也是大忌,更让有些人怀有首鼠两端的心思。

徐妙云利用张武不会说谎,且在朱元璋那挂了名的优势,获取朱元璋内心对朱棣的愧疚,从而解除了对朱棣,乃至整个北平的忌惮。

密会谭渊,扳倒蓝玉。

谭渊是锦衣卫千户,自朱棣开创锦衣卫开始,谭渊就跟随着。只不过,朱棣并没有不断带领锦衣卫,尤其是朱允炆当上皇太孙后,朱棣就辞去了锦衣卫首领的职务。

但徐妙云却悄然和谭渊保持着联系,为朱棣继续探听京都的一举一动。

就在争储期间,谭渊就乔装打扮来到燕王府,只不过,只是跟朱棣打了个照面,就来密报徐妙云了。

徐妙云从谭渊那得知海别接替秦王妃掌控大元的探马军司,虽然大元没了,但海别的弟弟却成了新的部落那颜。

也正是因为这一把柄,徐妙云利用乃尔不花要送给海别东西的机会,见到了海别。而海别也投桃报李告诉徐妙云锦衣卫在暗查蓝玉。

蓝玉不断和朱棣做对,尤其是蓝玉成为朱允炆四大太傅之一以后,不管朱棣会不会有新动作,蓝玉都将是整个北平最大的妨碍

徐妙云一边吩咐谭渊积极收拢蓝玉的罪证,一边利用朱元璋秘密命令蒋瓛暗查蓝玉的理由,让谭渊拿着收拢完整的罪证逼迫蒋瓛不得不禀告朱元璋。

又在当天趁儿子朱高炽去参与世子阅兵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让朱元璋于公于私都得下定决心惩治蓝玉。

不得不说,人不作死便不会死。一向跋扈的蓝玉即便入了狱,还是不改作风,又加上朱允炆的推波助澜,蓝玉就成了朱元璋生前最初一批祭刀的亡魂。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特意留给朱允炆的征战大将,虽然人品不好,但作战能力却很强。可惜,蓝玉最初还是死在多股势力的作用下。

蓝玉的死,徐妙云让谭渊收拢证据是关键,却给北平铲除了武将压制的次要妨碍,更替朱棣出了一口恶气。

即便朱棣不断处在悲痛的形态,但朱允炆巡边的仪仗却如约而至来到了北平,这对朱棣也是不小的考验。

虽然朱棣最终克服本人跟随官员来到城外迎接朱允炆的仪仗,但内心却极不情愿。就连该行的礼仪也是最初一个才弯下膝盖。

就算在朱允炆的车架上,虽然朱允炆假惺惺地对朱棣行了晚辈礼,但朱棣除了闹心别扭外,还不得不一起做戏。

就在朱棣陪同朱允炆参观完阅兵后,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回到徐妙云身边时,却看到案几上的一份奏表。

这份奏表是齐泰弹劾朱棣的誊抄版,上面毫不掩饰地详记了朱允炆巡边北平的所见所闻,其中不乏对朱棣的批判,抨击朱棣训练的北平军只知燕王,不知陛下。对朱允炆这个皇太孙更是不放在眼里,即便朱允炆想要奖赏将领,将领也是看朱棣的眼色行事。

或许这份奏表不足以让朱元璋立马处决朱棣,但谣言必像长江水一样,一旦扯开了口子,再想堵住就很难了。

更何况封地藩王常年不得见陛下,本来就十分考验彼此的信任,再加上一份这样的奏表,顷刻间就会让朱棣的处境愈加危险。

虽然朱棣一时间惊讶徐妙云怎样会弄到齐泰奏表的誊抄版,也介意徐妙云的独自善专,但内心更惊讶于朱允炆对本人的抨击。

在朱棣心里虽然也不喜欢朱允炆,更不服气本人输给朱允炆,但却还会因为大哥朱标的缘由,并没有打算做出针对性的反击。

而且朱棣不断活得浑浑噩噩,陷在亲情里不能自拔,甚至处在自我麻痹中。

徐妙云却毫不掩饰地揭穿,他不只是先太子的弟弟,陛下的儿子,更是朱允炆的皇叔。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朱允炆根基尚且不稳,但朱允炆这身份就注定会和朱棣产生敌对的关系。

齐泰的奏表就是最好的证明。朱棣可以顾念亲情,但现实却不允许他如此任性。徐妙云也晓得只凭本人长篇大论很难劝导朱棣,唯有拿出真正的实证,才能真正敲醒朱棣,让朱棣清楚地认识到身在皇家不应太重情。

写在最初

早在朱棣争储失败的路上,朱棣就对姚广孝说北平已处累卵之危,但人大多都是晓得是一回事,真正走出窘境却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朱家向来看重亲情,朱棣更是深受朱元璋和朱标的偏爱,可父子、兄弟之间或许尚能有几分亲情,但叔侄之间却是隔代,就未必还能遇事只讲亲情。更何况朱允炆岂能笨到容忍朱棣一步步做大,让一个藩王的实力超越京都。

或许朱元璋刚开始会因为朱棣的能力偏疼一些,但朱允炆却也是朱元璋亲身选出来的储君,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的。如若不然,也不会在听到朱允炆禀告北平的坏话后,朱元璋就立马下令让徐妙云带着三个孩子来北平了。

这里面即便有朱元璋的保护之意,却阻挠不了有心之人的利用,尤其是朱允炆身边那些言官,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打压朱棣的机会。因为在朱允炆一派里,朱棣就是最大的要挟,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对实力强大的藩王也不会放任,一口气外放了七个新的藩王,而其中四个藩王就环伺在朱棣的北平四周。虽然朱元璋还让朱棣掌管辖制巡边的权力,但身边一下子出现几匹狼,即便朱棣是再猛的虎,也很难能安枕。

好在徐妙云早已开始着手抵抗京都对北平的打压,不动声色地暗中推波助澜扳倒了蓝玉,这个独一能让北平忌惮的将领;又通过朱高炽的良好表现,获取朱元璋的赞扬,让他们母子四人能早日回到北平;密会谭渊,掌控锦衣卫,虽然锦衣卫自蒋瓛被处决后,编入了晋王的军队,但这股力量却迟早会是朱棣的。

徐妙云和朱棣俩人,一个执刀大杀四方,招徕人才;一个左右弥缝,笼络人心。唯有夫妻同心,方能其利断金。

朱棣的才具、能力光芒万丈,徐妙云的聪慧、谨慎云月亦不可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